2007年10月26日

老雞籠海國風情

打開北台灣近五百年的信史,社寮在明朝中期及日本的史書上,稱為雞
籠山、雞籠或是東番。表示在那個帆船海運時代,漢人和日本人已有在
這裡活動。不過以政權進入本地,則要從1626 年 5 月16日,西班牙軍
隊佔領起到現在,基隆的海國文化正式登場(進入海權國家爭霸的時代)


基隆早先是凱達格蘭族部落居社的生養之地,因本區大都為丘陵地,不
利於漢式農業耕作,所以居民大都以打漁、捕獵、採礦及易物貿易為生
。生活不受人為國家政府組織所限制。凱達格蘭族的住民生活,是以社
群習慣,自給自足的方式運作,為人類早期的海邊集村聚落。而其使用
的生活工具,大都與海洋生態息息相關。如:以子安貝(寶貝)為易物貨
幣、以海螺為碗、酒器、通訊及樂器等。

漢人與日本人來此地時,把漢語、漢文化與日語、日本民俗也帶進來,
不同族群在共同相處產生了交會,大家都在學習改變。到了西班牙人進
來時,也帶來歐洲拉丁宗教文化與文明,那時候大家都在學西班牙話,
彈吉他作海盜。後來荷蘭人也來了,帶來資本主義的東印度公司及基督
教、水牛、大批的閩南墾民,這段時間本區的居民無論是凱達格蘭族、
漢人及日本人等,生活上開始要報繳稅給荷蘭公司,荷蘭人也辦學校教
堂、醫院和行政諮詢議會制度,做為管理的對應。但荷蘭公司的商業開
發,在本地發生很大的生態環境變化,山坡草埔的鹿群越來越少,茅草
雜生不利人行的路況到處可見。後來荷蘭人離開了,漢人軍隊進來了,
開始以屯兵方式,厚植軍力,很勞民傷民。這時候已經是大陸的滿州人
在打天下,本地海面常見戰船陳列,後來時局安定,漢人墾民大批來本
地拓荒居住,以閩南漳州人居多,本地漸由社寮開發至今日基隆市中心
,這時候漢農業文化全面取代之前原民的漁商文化,且為期二百多年。

隨後日本人又來,其帶來現代國家文明及日本海國文化,生魚片與甜不
辣到處都可看到,日本人帶來火船與動力機械漁船,影響了本地的產業
發展,開始有水產工廠、水產學校、漁港設施、造船廠及漁會等,也開
始出現大批的現代海軍。但也帶來太平洋戰爭的惡運。

現在是由我們自己居民,繼續為地方發展,尋回地方的活力,在可期許
的明天,去完成發揚地方的優勢,再現基隆海螺飄信的海國雄姿!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