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9日

子弟頭潘仔祿鼓師

和平島在清朝時候叫作「基隆社寮」,北管戲曲民俗藝術也是清朝傳來。

社寮北管跟社寮庄廟建立有關,廟堂祭祀遊陣都免不了北管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漢文化的精緻典雅吸引基隆原住民凱達格蘭族馬賽人接觸與喜愛,其中有人還為北管戲曲癡迷而粉墨登場、舞台上出將入相演出。

社寮潘家中的潘土(人稱祿仔師、祿仔仙),就是馬賽人家族潘家中最令人矚目的角色人物。他生於日本人剛統治台灣不久時,家業以焚寄網漁業為主,十幾歲學北管戲曲,從三弦、京胡、大鑼、大小抄、板鼓、堂鼓都學過,後來以擔任基隆北管社寮得義堂的鼓師。在北管子弟班團體中,鼓師相當於總指揮、帶頭的,也是地方名望的頭人,因此有關於庄內大事都有涉及處理事務。平時閒暇都會在子弟班裡幫忙,對於北管樂器簡直當成寶。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盟軍轟炸基隆及和平島,鄉人紛紛走避疏散到鄰近山林內。有一次轟炸,潘土恰在家中,聽到爆炸聲,連忙帶著心愛的北管樂器,不顧家產,從馬路奔跑往過橋的山邊,炸彈與機槍彈從他身邊掃過,竟然毫髮未傷。事後鄉人相報,直說奇蹟!潘仔祿鼓師卻認為祖師爺田都元帥在保佑他。這也是和平島北管子弟生命光采的寫照。

1 則留言:

  1. 大圭籠鹿祭 TATAK MATAGA─凱達格蘭族傳說
    曾幾何時,台灣遍地都是鹿群奔跑,草長水清的景象。大自然的景色,讓古早生活在這裡的子民,驚讚不已,同時也保留一片未知世界的想像與敬畏。
    大雞籠社的凱達格蘭族也是一樣的。尤其是占卜及祭典,更顯得信服和尊崇。而鹿祭TATAK MATAGA就是如此。傳說鹿祭很早就有,主要是安撫被捕殺的鹿靈。儀式由頭目率眾祭靈。參與者分三部:扮鹿群者、戴長草者及祭司木鼓唱班。
    扮鹿群者中有一鹿王由頭目飾演,頭戴大山鹿角帽,身穿大鹿皮著鹿皮長鞋,其他依性別戴梅花鹿角帽或鹿皮帽,穿印花布衣不穿鞋。但男人須帶海螺配合祭司吹號。戴長草者,主要慰藉鹿靈,在現場圍著扮鹿群者,呈圓形順向運動,每人攜長草呈風吹草動狀。全程由祭司用橄欖葉點海螺內小米酒,灑四方請祖靈開始。
    木鼓是用來表示鹿群奔跑出聲的。唱班則以驅惡靈歌為主,主要消除被捕殺鹿群的倒楣運。祭典結尾,戴長草者將草堆積如山在鹿場,放火燒盡,等待春天化泥長青草!
    凱達格蘭族一入冬就開始攜狗,以獵場上的叢林舖網槓仔獵鹿,鹿祭是出獵完成的祭典。大雞籠社、三貂社與金包裏社共同的獵場在今日基隆獅球嶺以南到汐止的八連溪,含八堵、七堵、六堵、五堵、水返腳(汐止)之樟樹灣為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