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在義一路土地銀行邊的車牌站下車,從還沒開張的商店小巷中走到義二路的亭仔腳走廊,人們似乎還在家裡,整條街道沒人沒車,天空陽光才剛起來,晨風迎面而來,吹得有清爽舒服的感覺,今天爬山最適合,尤其是市區內的中正公園。
到了公園的大門牌樓往上看,重重階梯直到山腰,聽人家說有一○八崁,走過如同渡化世間一○八劫般,這或許是以前日本人在這裡蓋基隆神社的設計意涵,我抬頭看到整個樓梯頂,我不想去數階梯,我決定從旁邊斜坡階梯上山。
在樓梯旁邊有家賣法國麵包的餐廳,米白色牆壁配合線條明潔的黑字,有濃厚南歐文化的氣質,沿著兩段式的石板梯道,來到一個小廣場,廣場靠山邊有個大片的遮雨棚亭,棚亭旁有棵高大的波羅蜜樹,聽說是有名的胡適博士種植的,樹旁又有一排向上階梯到基隆忠烈祠的牌樓,也就是以前的基隆金刀比羅神社,原本在公園的牌樓形式,是日本神社外的「鳥居」。後因日本人走了,才改變成中華文化牌樓。且在階梯底部起點的右邊有一日式石燈亭的池塘,可見當時公園景致盛況。我沿著階梯一步一步地登上,到了忠烈祠的牌樓下,在牌樓下兩側,我發現有兩座石雕動物像,一般以華人習俗來看,通常是用來避邪的一對獅子。但是在這裡,日本人似乎把高麗狩(猛犬)當成獅子來用。我繞過整個忠烈祠一圈後,發現在後方還有一段階梯往最上面的小祠堂。我又爬到上面去看看,透過玻璃窗看到堂內的牌位擺設,不禁有股沈靜小心的感覺,彷彿後面有人在窺視我,我趕緊著環顧四周的樹林,卻看見三隻毛茸茸的松鼠在樹間跳躍,令人感到驚奇而定下心來。後來從忠烈祠最右邊的小路往前走到登山大馬路的路口涼亭休息一下,這裡可以看到上方的基隆中元祭主普壇的塔亭,而且從左邊小徑就可以直接到主普壇的蓮花廣場。
基隆主普壇的外觀以中央一主塔搭配兩邊副塔,塔與塔以走廊相接,主塔底部為基隆中元祭祀文物館,副塔底部有開放使用的閱覽室。每年農曆七月中元祭典,主普壇是重要的祭祀法會場所。在清朝時期,本地曾為小基隆山的砲台,到日治初期因鳥瞰基隆港內視野景觀良好,可看到輪船逐浪入港,有觀瀾山的稱呼。主普壇有一列白色花瓣涼亭,人們可登上花瓣部處看到更廣的基隆視野,這裡在當時可算是有創意的公共建築景觀。在亭下稍遠處往東方望去山頂的潔白觀世音大佛,好像佛在花中一樣,令人覺得妙不可言!主普壇正對面的道路可直通外面的孔子塑像的圓環迴車道,在路口旁兩側皆有觀賞景點,一邊是涼亭公園,內有先總統蔣中正先生披雨蓬塑像,另一側則是觀海亭,曾有記載公園地主基隆顏家獻地於市府的碑文,且靠路口時有通往基隆市史蹟館的木梯小徑。整個山腰區帶,古木參天、草木翠鬱,如果現場沒有吵雜的卡拉OK聲的話,那會是一個幽靜優雅的休閒環境。
沿著外面孔子塑像的圓環迴車道邊,往底下的興隆寺佛教圖書館旁邊路上,就可以到了基隆市史蹟館,史蹟館有分一館(原市長官邸紫薇山莊)和二館(基隆市長青活動中心二樓)兩處,中間有木梯可連通。在館內常有舉辦基隆地方文史相關的展覽和所收集的古文獻圖像資料展陳,讓住在基隆的人,可以了解基隆的過去。從古地圖、老市街照片、砲台燈塔模型、文獻原稿等,都可以感受到老基隆的文化氣息。透過館方服務人員的親切解說導覽,令人有重回老基隆情境一樣,學到不少東西,有空的話,一定要向朋友推薦推薦,有福同享。
離開了史蹟館後,沿著上山的大馬路,我來到山頂大佛禪院的白色山門外,我向內走去,面前有一座和藹可親的胖胖彌勒佛塑像坐在那裡,他身上有好多小孩在玩。再往上走會經過好大的鐘亭,有讓人投錢幣敲鐘聲,最上層來到觀世音菩薩大佛腳下,我抬頭往上看,剛好與觀音雙眼對上眼,大佛像很高,約有五層樓高,在藍天白雲的背影下,顯得莊嚴又慈祥,這時心情也逐漸平靜下來。站在大佛廣場欄杆邊,整個基隆內港市區都在我眼前,彷彿像傳說中天神在俯瞰地上人間百態一樣,基隆街道的行人車輛走動、基隆港內船隻的航行,到處在描寫當下基隆每一分每一刻的生命力呈現。基隆真是一個特殊可愛的好地方。
看到山下景色,遙想日本人初到這裡,想必山下還是海瀾湧浪的沙灣,才許名這裡為觀瀾山的美名,但倉海桑田、星換物移,曾是砲台軍營的山,現已成家喻戶曉的基隆中正公園。我想我還要找一個夜晚再來一次夜訪觀瀾山─基隆中正公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