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6日

基隆離島鄉土地名認識

基隆市附屬島嶼

基隆市共有七個附屬島嶼,其周長、面積、與臺灣本島距離,如表所示。其中和平島、中山仔島、桶盤嶼因接近本島,在日治時代的昭和10年(1935)已搭建「基隆橋」(今名和平橋),來和基隆市區相互聯繫。

基隆嶼

基隆嶼位在基隆港口東北方約6公里處,全島最高點達182公尺,在港口外和北濱公路上均遠遠就可望見此島。清初黃琡敬的(臺海使槎錄》即提及到雞籠港口「遠望為小雞籠嶼,番不之居,惟時於此採補。」(黃琡敬,1957:9)小雞籠嶼即今基隆嶼,當時是相對大雞籠嶼(今和平島)而稱呼
的。清同治末或光緒初,大雞籠嶼改稱社寮嶼,雞籠嶼或基隆嶼才變成該島的專稱。不過,(諸羅縣志》、(淡水廳志》,亦稱本島為雞心嶼、雞籠棧或雞籠尖,均取其形似。
基隆嶼面積僅約0.24平方公里,又山勢陡峭,四周皆成斷崖,所以未有百姓在此居住,且日治以來即為軍事管制區,一般人不能輕易上岸。直到民國82年9月,本島才開放為離島海洋公園,市政府在西岸設有小型碼頭,可由八斗仔碧砂港搭氣墊船到本島一遊。(基隆市大事記,1993;中國時報1995年3月19日)

花瓶嶼

花瓶嶼距離基隆港口約35公里,全島面積約0.03平方公里,最高點51公尺,四周盡屬峭壁裸巖,難以上岸,因遠望如一花瓶,在清代地方志中均以花瓶嶼、旗竿嶼稱呼。
西元1866年,一艘英國軍艦「海蛇號」,航經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分別給這北方三島Pinnacle、Craig、Agincourt的稱呼。(劉克襄,1992:168)花瓶嶼稱Pinnacle,意即尖閣島。

棉花嶼

棉花嶼距離基隆港口40餘公里,面積約0.32平方公里,島上最高點為61公尺。此嶼又稱為鳥嶼,所謂棉花嶼,是因一到夏秋季節,大群海鳥渡來,把整個島面覆蓋,當鳥兒一齊飛翔時,如棉花隨風飛舞,故名。(安倍明義,1938 :111)
西元1866年,英國軍艦「海蛇號」,給本島取名Craig,意指峻岩。當時,該艦船員發現有二位漢人來此採集鳥蛋。西元1896年,馬偕醫師在(臺灣遊記》一書中提及他們在本島紮營時,有一群人自彭佳嶼來採鳥蛋;黃昏時,等海鳥回來棲息,那群人更帶火炬活捉海鳥,塞入大袋子裡,然後帶到大石旁,一隻隻海鳥在那兒被打死,堆成幾尺高的小山。海鳥悲泣慘叫與那種殺戮的景觀,令馬偕等人作嘔。(劉克襄,1992:168-170)
如上述可知棉花嶼是重要的海鳥棲息和繁殖地,但人們除了直接去捕捉鳥,採集鳥蛋之外,也有人將山羊放養在此,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破壞了海鳥的生存空間。民國82年9月,繼基隆嶼開放為觀光地之後,基隆市政府也希望軍方能開放北方三島為觀光遊憩區。但基隆市愛鳥協會和中華民國野鳥協會卻極力反對,發動簽名運動,希望將這三個島規畫為自然保護區,作為海鳥繁殖的地方,以免觀光污染,影響了候鳥的生態。(中國時報,1995年3月27日)到84年6、7月時,行政院農委會終於公告基隆市棉花、花瓶兩座島嶼,為野生動物重要的棲息環境,市政府將劃定為野生動物保育區之外,農委會也將在八月間,開船將棉花嶼上野放的山羊載回基隆,以徹底保護島上的鳥類。(中國時報,1995年7月4日)

彭佳嶼

彭佳嶼距離基隆港口約55公里;面積約1.14平方公里,是基隆市7個附屬島嶼中面積最大的;島上最高點為142公尺。
彭佳嶼地名起源有兩種說法:(1)因本嶼幽遂,不染俗塵,可以靜心養神,如昔日彭祖居住的佳境,故名:(2)有一彭姓老人,在本島與山羊為伴,以渡餘生,故名。不過,本嶼亦名草萊嶼,是說本嶼遍山皆草芥,如入無人之境,亦彷彿仙家之蓬萊,故名。(洪連成,1993a:31)一般漁民則稱其為大嶼,以形容本島面積廣大。
本島在清咸豐年間,曾住有20餘戶,約100多人,主要是以漁業為生。光緒10年(1884),法國軍艦人犯基隆,本島漁民因避難集體遷到基隆市。此後,本島久無一般人居住。日治時代開始在此設燈塔、氣象觀測站及駐軍後,又吸引了一般百姓來此居住。大正9年(1920)曾設為一個行政單
位,戰後,亦一度屬中正區的特別里。
彭佳嶼雖少百姓居住,但島嶼附近海域卻是北臺灣重要的漁場之一,常有數百艘漁船在此作業。日治時代,更曾經是世界上重要的珊瑚生產區。目前基隆市政府有意將此島開闢為觀光遊樂風景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