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通里 里名由來:
本里在日治前大部分為沙灘或水域,少部分屬於哨船頭街。沙灘或水域的部分由日本人築港填埋後,作為市街用地,日本人將此新生地命名為日新町。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日新町改名港東里。民國41年,港東里劃分為港東、港通、港新三星。民國70年,三里合為一里,但以港通里為名。
哨船頭
本里南面原是由小基隆山延伸的山丘,清代在小山丘土設有塘汛,可瞭望港外,監視船的集結碼頭,故稱為哨船頭。後來引申由小基隆山到鼻仔頭一帶的山麓聚落,均稱為「哨船頭街」。日治初期的明治29年(1896)哨船頭街有125戶,464人。(土屋重雄,1985:199)日治時代的築港和市街改正工程,將小基隆山、鼻仔頭和鰲母島之間的海域填埋為新生地,作為公共設施及日本人的生活世界。昭和6年(1931),原哨船頭街改稱日新町和義重町。昭和15年(1940),日新町有日本人1,543人,佔全町的2,044人約76%;義重町有日本人2,888人,佔全町4,943人約58%。(表2-6)民國35年,日新町改稱港通里,義重町則分為四里。
台刂人埔
指令義一路台灣銀行所在位置,本處在清代是行刑的校場,故一般人稱為台刂人埔。
鰲穴仔埔
今義一路以西,信五路~信七路之間原有一個島嶼一鰲母島,鰲母島與今正義路以東的山麓之間是一片水域,這片水域有鰲魚棲息,故稱鰲穴仔埔。
義重里 里名由來:
本里在清代、日治初期,屬哨船頭街的一部分;昭和6年(1931),改訂町名,屬義重町的一部分。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義重町分為義重、信義、正義、中義四里,本里為其中之一里。本里里名即沿用義重町的名稱,為義重里。
灰窯仔
本里在信七路一帶原為海濱區,有取咾咕石為材料燒為石灰的窯場,故稱為灰窯仔。
龍頭山
本里東側與信義區交界的山頭,因山形似龍的頭,故稱龍頭山,由中正公園道路可達。
覺修官
位義二路224巷1號。為哨船頭五個里,二、三沙灣三個里共祀的廟宇,俗稱「老爺廟」,主祀田都元帥,是基隆市曾盛極一時約北管子弟戲中「西皮」派的地方廟。本廟初建於光緒元年(1875),但在日治時卻是蓮光寺寺院所在地。戰後,蓮光寺被毀壞,成為覺修宮重建之地。
信義里 里名由來:
本里在清代、日治初期,屬哨船頭街的一部分;昭和6年(1931),改訂町名,屬義重町的一部分。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義重町分為四里,本里為其中之一里。因本里東向道路編為信一至信七路,本里可能取路名中的「信」字,和議重町的「義」字,結合而成信義里。
石阪公園
中正區自鼻仔頭以南山麓部分稱為石板公園,因是「石阪」設置的公園。石阪板印石阪莊作,是日治時代基隆有名的社會事業家,據稱他因得販賣秤錘的專利而致富。致富之後的石阪曾任州協議會員,創基隆夜學校、圖書館,亦著有(基隆港)一書,可說在政冶、社會教育、學術文化等方面卓有貢獻,是基隆人懷念的日本士紳。石阪莊作擁有市內許多土地,尤其是中正、信義區的山林地,這些土地戰後多劃屬中正公園的範疇。本里東側靠山一帶即屬石阪公園的一部份。
正義里 里名由來:
本里在清代、日冶初期,屬哨船頭街的一部份;昭和6年(1931),改訂町名,屬義重町一部分。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義重町分為四里,本里為其中之一。本里里名即取中正區的「正」字,和義重町的「義」字,組合而成。
德義里 里名由來:
本里在清代、日治初期,屬義重橋街和哨船頭街的一部分;昭和6年(1931),改訂町名,屬義重町的一部分。民國35年,行政區域調整,義重町分為四里,本里屬中義星的一部分。民國41年,中義里劃分為中義、德義二里;民國70年,中義、德義兩里合併,但改稱德義里。
義重橋
原指今日溝通義二路、愛四路的自由橋。此橋在清代已有,是大基隆(仁愛區)和小基隆(中正區)重要的橋樑。後來延伸其意指橋頭一帶地區,包括今日德義里、港通里南半部地區,均稱義重橋頭或義重橋街。
小基隆山、神社頂
本里北部中正公園忠烈祠一帶的山頭,清代、日治初期時,稱小基隆山。明治44年(1911) ,日本政府在此建神社,奉祀大物主命、崇德天皇二神,初名為基隆金刀比羅神社;大正3年(1914)後,合祀天照大神、造化三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改稱基隆神社,一般人乃稱此山頭為神社頂。戰後,市政府將此神社改為忠烈祠,供奉先賢先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