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寮島雞籠灣大事記主要是收錄近四百年之古雞籠(今基隆市中正區為主)的文獻 記錄,由於資料龐大,僅以簡言扼要記錄,本單元以百年為區隔單位,內容屬於初版整理,尚有遺漏待補!若讀者有文上補則敬請賜教!
社寮島雞籠灣年紀大事紀《 社 寮 島 文 史 收 錄 》
◎2500B.C.~1000B.C.* 沿著基隆、淡水之間的北海岸和關渡以下的淡水河岸,古老的先民正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主要使用的器物仍以繩紋陶器為主,石器類型則以凹石最常見,史稱「老崩山系統文化」。
◎500A.D.~1600A.D.* 台北盆地向東北延伸至宜蘭,向南到桃園、新竹等地的凱達格蘭、噶瑪蘭平埔族先民,大量使用煉鐵製造生產工具,取代傳統石製品,而特殊的「無頭側身屈肢」的埋葬方式,可見「十三行文化」已出現聚落或族間的獵首戰爭行為。
◎1544年歐洲商船經台灣附近,船上葡萄牙水手稱台灣島為Formosa福爾摩沙島(美麗之島)。
◎1554年葡萄牙製圖家羅伯‧歐蒙所繪的世界地圖中出現Formosa福爾摩沙島。
◎1555年大明國鄭舜功著「日本一鑑」繪有大惠國台灣島的雞籠山。
◎1560年日本之蝴蝶軍漸次擴張其範圍,活動於中國南方大陸一帶。其基地當時就設在台灣島之北部。且將雞籠港內附近之原住民予以征服。
◎1563年戚繼光打敗日本倭寇,倭寇轉攻雞籠,雞籠國破,凱達格蘭族退居山後。
◎1567年大明國開放海禁,發給往雞籠、淡水的船引,每年6~10艘帆船。
◎1574年7月大明國福建總兵胡守仁招漁民劉以道,諭東番(凱達格蘭族?)合剿海盜林鳳。
◎1575年張燮之著作「東西洋考」中,說明大陸來台的漁夫與台灣北部平埔族交易之事。
◎1580~1590年,福建漳泉兩州每年近十艘到雞籠、淡水,基隆社寮媽祖本尊留駐本地。
◎1582年7月雞籠的凱達格蘭族到亞洲大陸東海沿岸交易鹿皮及黃金,被西班牙船長法蘭西斯古(FRANCISO GUALLE)的航海日記上也記載著,臺灣的凱達格蘭族先住民駕著小帆雙船到中國海岸,用鹿皮來交換鹽、布、鐵、銅等物品的事。
◎1584年福建漳州人三泰在本島與閩南作易物貿易(在1584年前已完成九次台海雙邊貿易),轉運鹿皮、硫磺。
◎1589年福建巡撫周寀議改所訂船引為:「東西二洋共八十八隻。又有小番名雞籠、淡水、地鄰北港捕魚之處,產無奇貨,水程最近,與廣東、福建、寧州、浙江、北港船引一例,原無限數,歲有四、五隻或七、八隻不等」。
◎1592年豐臣秀吉致書台灣高山國,表示日本要入侵佔領遭拒,倭寇蝴蝶軍侵犯雞籠、淡水。
◎1593年豐臣秀吉派家臣到高砂國催促納貢未成。
◎1593 年東西二洋照舊通販,追加占陂等十二處,共湊一百隻,販雞籠、淡水,歲以
十二隻為準。後增至一百十七張船引。1603年再增二十張。
◎1597年西班牙人自日本南返菲律賓時,刺探雞籠。雞籠島(今和平島)有凱達格蘭族300餘人。
◎1603年日本人基督教徒喜左衛門來到雞籠島上,並與當地的原住民婦人依娃緹娜結婚,育有二女。
◎1609年德川家康派馬睛有信來台灣遭拒未成,擄住民而歸。
◎1615年德川家康派山村等安攻打雞籠,遇風失敗及遭當地住民殺害。
◎1616年日本德川時代之初期獎勵在雞籠地方移民,開始有日本人定居之記錄。同年日本薩摩藩敗兵以八幡船隊流竄雞籠。
◎1620年菸草由呂宋傳入福建,後傳入雞籠。
◎1622年福建守備王夢熊及大洋商黃明佐代表大明帝國建議荷蘭人離開澎湖,到雞籠、淡水。荷蘭被海盜李旦詐騙,選擇大員灣(今台南安平)。
◎1623年福建廈門道台派官商洪千總,調查本島及雞籠灣,詐騙荷蘭長官,以雞籠住民兇悍危險,不利開港。
◎1626年起,鄭芝龍稱霸於台灣海峽、控制了通往南洋、台灣、日本的各方面航路,包括通往雞籠在內。。
◎1626年5月5日,西班牙人以大划船2艘、戎克船12艘、士兵300名(漢人傭兵130名)所組成的遠征軍艦隊,自菲律賓的卡迦揚(Cagayan)港出發,避開已被荷人佔據的台灣西岸,取路自巴士海峽,再繞道東海岸北上,遠征台灣北部。
◎1626年5月西班牙勘察雞籠島及雞籠灣,島上有1500間干欄式高腳香木屋,1500居民。島的對岸之漢人部落稱為「巴利安」。
◎1626年5月12日西班牙人就在距離不遠的北岸邊,發現了一個極為安全、且可容納船隻500艘的港口,乃將其取名為Santisima Trinidad,意即「至聖三位一體」,在經實際測量後,西班牙艦隊即刻駛入港區,並加以佔領。當時,這個在西班牙人眼中所謂難得的良港,正是今天的基隆正濱漁港(最早期的基隆港)!
◎1626年5月16日西班牙佔領本島,拆除海邊房舍‧規劃港埠碼頭,建立全台灣第一座天主教教堂兼學校~諸聖堂,稱為托多士聖得(Todos-los-Santos),建聖薩爾瓦多城(聖救主城)為西班牙福摩爾沙太守府,隸屬西班牙國王菲律普四世王室的菲律賓總督管轄。
◎1626年西班牙雞籠第一任長官~安東尼(Antonio Carenen De Vavaldes)到任。
◎1627年西班牙啟用聖薩爾瓦多街港埠(福州街),建造雞籠到金山海邊馬路。
◎1627年西班牙在雞籠設立學校,課程以天主教理、拉丁語、文藝、神學等。
◎1627年西班牙多明我會在八尺門漢人部落(巴利安)設立教堂,前後花費兩萬特加特。
◎1627年本島凱達格蘭族生活進入西班牙文化影響,開始使用流利的西班牙語、西班牙槍砲、信仰天主教及服裝飲習慣朝歐式村落生活作調整改變,並接受西班牙批索銀幣為易物貨幣。
◎1627年雞籠西班牙人南下攻打大員灣荷蘭人,遇暴風雨未成。
◎1628年3月13日,一名滿洲官員訪問聖薩爾瓦多城堡,打開滿洲人政府與西班牙貿易往來。
◎1627~1629年西班牙從雞籠出兵攻下淡水,建聖多明哥城。
◎1630年雞籠住民受洗於天主教超過300人。
◎1630年雞籠城,貯鐵砲,明崇禎三年鑄。聖薩爾瓦多城(雞籠城)~台灣第一座城堡落成。
◎1631年雞籠、淡水賣出60000擔硫磺。
◎1632年3月西班牙人80餘人在一次滿月時沿淡水河進入台北,沿基馬遜河(今基隆河)回到雞籠本島。
◎1632年西班牙天主教神父愛斯基委(Jacinto Esquivel)於雞籠創辦一教育漢人及日本人子弟之學校,名為「學林」,授以教理、拉丁語、文藝及神學等課程,希望養成前往中國與日本傳教之牧師。然翌年因愛斯基委神父身亡,而使「學林」之教學中斷。
◎1632年日本人亦來此與平埔族人貿易,三艘日本帆船滿載鹿皮回國,獲利遠勝絹綢交易。
◎1632年福州官員來雞籠島上聖薩爾瓦多城作通商考察,開放福州、雞籠航線。
◎1633年日本人受僱於西班牙人在雞籠種植農作。
◎1633年起,日本德川幕府厲行禁教,採取了鎖國政策,影響雞籠轉口經濟。
◎1634年西班牙人以在其控制區域分為聖薩爾瓦多行政區、淡水省、哆囉滿省、噶瑪蘭省,雞籠島為西班牙太守府所在,隸屬西班牙菲律賓總督管轄。
◎1634年和平島南岸22艘商用帆船同時入港,聖薩爾瓦多街轉口貿易興盛,西班牙人與凱達格蘭兵征服噶瑪蘭。
◎1638年閩南漳州人次第移民入墾雞籠。
◎1638年西班牙人不僅自淡水撤兵,又減少社寮島上的守兵人數,並且毀壞一部份的城堡(包括淡水的聖明牙哥城)。
◎1640年西班牙的雞籠城守備兵約400餘名(西班牙兵50,班班迦土人兵30,奴隸200,漢人士兵130)。
◎1640年西班牙末代長官~康薩羅(Gonzaro Portilio)到任。
◎1641年8月荷蘭人上尉林哈率317人乘船攻打雞籠城,燒毀對岸村莊。
◎1641年荷蘭長官遞招降書於西班牙雞籠聖薩爾瓦多城主遭拒。
◎1642年8月荷蘭東印度公司打敗西班牙,改建北荷蘭城,清點戰利品計有四十尊大炮、二萬五千銀元及價值一百萬銀元以上的貨物(鹿皮、硫磺),這場戰役驅逐西班牙勢力於台灣之外,且令他歡天喜地來獨攬這個美麗島上豐富的資源,連慶8日。
◎164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雞籠第一任長官恰孔色(Henrdr ic Harconse)太守到任。
◎1644年荷蘭開始掃蕩台灣北部原住民村落之後,本島成為向荷蘭東印度公司納貢的據點。
◎1644年荷蘭人開創「瞨社」制度。
◎1645年10月閩南人陶肯率領同鄉攻打北荷蘭城失敗後,被捕綁在木輪上,以鐵鎚活活打死,並以此示眾,餘黨遣返福建。
◎1651年7月雞籠發生嚴重腹瀉傳染病,醫院床位爆滿,一席難求,患者為荷蘭人與凱達格蘭族人居多,日本人與漢人反而無事。
◎1653年11月 雞籠本地及全台灣島,遭蝗災,飛蝗如黑雲,摧毀全年收成,引起大饑荒及熱發燒傳染病,使得死亡率激增。
◎1654年1月雞籠瘟疫,有37人感染致命。
◎1654年3月12、25日及5月7、20、22、30日地震搖晃本地,像在海上搖晃船一樣。
◎1655年全台灣地震頻頻,鄭成功部隊攻打雞籠未成。
◎1655年荷蘭人任命馬修士為雞籠區宣教師。
◎1661年6月雞籠荷蘭人撤離到日本長崎。荷蘭人的守備人員及他們的眷屬、奴隸共計170人便在6月撤離了社寮島,而這其中甚至還包括了原住民女性1 1人,及原住民小孩10人。
◎1662年8月西班牙廈門多明我會主持人李科羅(義大利籍)寄碇雞籠島,為凱達格蘭族主持教務。
◎1664年明清談判破裂,打破了荷蘭人的美夢,所以荷蘭人自行領軍抵達雞籠,修復舊城並擴大城址,並派商務代表駐於福州。
◎1665年西班牙廈門多明我會主持人李科羅(義大利籍)在荷蘭兵佔領的雞籠,對城兵及凱達格蘭族傳教,居留一年。
◎1665年明鄭諮議參軍陳永華請申屯田之制,以拓番地、漢人拓殖雞籠。
◎1666年鄭經軍隊北襲雞籠荷軍,親隨營林鳳(今有林鳳營地名)戰死。
◎1666年前後,漢人在台灣的人數已有十五萬到二十萬人之多。
◎1667年滿洲官員與荷蘭會商對付鄭經部隊。
◎1668年清國裁福建水師提督,焚戰艦,示無意海上。荷蘭人看破聯合清國收復台灣的美夢,於此年十月十八日(陽曆)撤離雞籠,從此到明鄭投降為止,再也沒踏進台灣一步。
◎1668年鄭經部下林陞攻下北荷蘭城,拆城離去。
◎1669年明朝軍隊重建雞籠砲城,設立東寧王國天興州北路雞籠安撫司,由何祐將軍屯兵防務。
◎1675年2月鄭經部將何佑,奉令將降清洪承疇之姪洪士昌、洪士恩和明朝癸未翰林泉州晉江人楊明琅家眷二百餘口,放逐於雞籠、淡水兩城,直到1683年明朝鄭克塽納降滿清。傳說當時放逐的洪、楊兩氏族,早已處決於雞籠、淡水兩城之中。
◎1680年鄭氏部隊再毀雞籠城。
◎1681年鄭氏部隊重修雞籠城,別立防守營盤,並於金包裏築屯軍營盤。
◎1682年雞籠山凱達格蘭族對抗鄭氏部隊,馮錫範命將督兵征剿未果,鄭氏令通事招撫。
◎1683年7月19日鄭克塽與北京來的吳啟爵,完成受降儀式,進入大清帝國時代,當時漢人有12萬人,雞籠島為康熙時期的雞籠社社居地。
◎1683年施琅引湧泉濟師,挽攬逕流等媽祖神蹟,具題上書賜封,並明令水師衙署崇祀媽祖,因此流傳建雞籠城背尾媽祖草寮於朝拜祈安。
◎1684年大清國開放人民出海捕魚,但限制渡臺。尤禁攜家眷、婦女至臺灣。
◎1695年大雞籠社通事賴科進入台灣東部進陘交易。
◎康熙年間雞籠島凱達格蘭族有「二十家男女六十餘人」,關於葬制有以下記載。古時人死,則將死者置之木板,移於林間或山下任其腐敗。喪家中器物家資如家中十人,則作十份,分一份與死者,棄之死人之旁。至後數十年,漢人與之雜處,始有埋葬用瓦器大矼乘貯死人,埋之戶外 ,而家業不分與死者。今則同漢人埋葬,無異。
◎1712年大雞籠社通事賴科開北投莊,建今關渡山靈山廟。
◎1713年大雞籠社通事賴科等人進入今台北縣樹林市開闢「潭底」,為該市漢人開闢之始。
◎1714年大清國派耶穌會教士到臺灣西部測量勘測,製皇輿全覽圖,包括雞籠。
◎1717年大清國禁人民私自出洋。
◎1718年閩浙總督覺羅滿保以黃曾榮任之淡水營守備駐八里坌,臺協左營把總為淡水營千把,每半年輪防雞籠。
◎1723年潘涂陳謝池各宗族順次移居社寮島聚落成集。
◎1726年藍廷珍奏賜頒匾神昭海表於社寮島媽祖廟。
◎1729年大清國定捕拿潛渡臺灣法令,嚴禁偷渡臺灣。
◎1733年郝玉麟、趙國麟奏賜頒匾錫福安瀾誥封天后。
◎1735年漢人移民大量進駐雞籠社(本島)。
◎1736年大清國巡台御史黃叔琡所著之『番俗六考』中,北部平埔族社,合稱為「北路諸羅番十」。大雞籠社在農曆二月一日、八月一日舉行會飲祭典〈祖靈祭、豐年祭〉,會飲時會抬豬遊行在社內遊行,以卜來年吉兇的習慣。
◎1737年嚴禁漢番通婚。
◎1740年禁台民招致家眷入台。
◎1747年記載雞籠島上各宗族長共議集材,選面西南相對媽祖婆印地,建宮廟名大雞籠港口天后宮,遷雞籠城背尾媽祖金身入火安座。
◎1760年准台民攜眷入台。
◎1764年清乾隆成書的(續修臺灣府志)寫著:「大雞籠嶼,城與社皆在西,又有福州街舊址,偽鄭與日本交易處。」可知,此社寮島福州街地名最遲在明鄭時代已出現。又名聖薩爾瓦多街。
◎1778年記載三府王爺迎神奉祀。
◎1788年淡北大雨雪。
◎1796年增建天后宮之二廂班偏殿置前殿中井,廟貌蘶然,宮庭遼闊。
◎1804年雞籠凱達格蘭族入噶瑪蘭,與漢人爭地。
◎1807年王得祿破海盜朱濆於大雞籠港內,朱濆倉惶而逃。
◎1809年台灣中、北部漳泉械鬥,居民死傷甚多。
◎1810年台灣戶口241217戶,人口有200餘萬人。
◎1810年北部大地震,淡北大雨雪。
◎1836年美國傳教士戴維斯著《中國總誌》,書中肯定台灣優越之通商地位。
◎1840年雞籠堡地名出現。
◎1840年姚瑩在〈在臺灣十七口設訪圖說狀〉中,指出大雞籠灣澳.....岸上居民、漁戶700餘家。
◎1841年英艦侵犯雞籠港,被駐守二沙灣「海門天險」的清兵以大砲擊退。
◎1842年社靈廟三府王爺建廟。
◎1848年英國人喬登至雞籠勘測煤礦。
◎1849年海水澄清,社寮媽祖諸神靈佑海安,社寮島各姓島民重修殿宇,書匾「海波不揚」以記。
◎1852年社寮土地公廟出現一個漢化平埔凱達格蘭族族風格的香爐鼎。
◎1854年美國馬其頓號來本島探查煤礦及雞籠城遺址,並尋找做華盛頓紀念碑的石材。
◎1858年大清國簽訂天津和平條約開放沿岸諸港,台灣島於1863年開放安平、淡水、高雄及基隆四港,並設稅務司以掌管關稅業務,從此基隆港與島內三港開始與世界溝通航運與交易,這全是由於法國拿破崙三世之提議政策。
◎1862年大雞籠社出兵攻打太平天國。社寮島社頭土地公廟建廟,土地公像是島民到今基隆嶼處,見一石頭像土地公神明而奉祀帶回。廟大不過二尺見高見寬。先拜祀紙寫土地公及香爐於小草寮。
◎1865年~漳泉拼,攻打八斗子未成。
◎1865年美商在雞籠設費爾哈士迪斯洋行經營煤礦;雞籠本地商人合組新義順郊和新義興船郊,經營大陸或國際之間的大宗出口貿易。
◎1867年美國軍艦曾往返基隆港而從事廣泛的港灣測量。
◎1868年大雞籠街地名出現,隸屬於芝蘭堡。
◎1870年大清國煤禁開放,准許開採港區附近的煤礦供給船隻需求。
◎1872年雞籠港對外開埠。
◎1872年馬偕於9月27廿日(就是首抵雞籠翌日)訪問了社寮島。據日記略述其經過如下:早晨搭舢板(Sam-pan)到社寮島,費時半個鐘頭。一看有一排低矮珊瑚築造(Co-ral built)的房屋,後面有草及矮樹繁茂的山丘。島甚小,和台灣本島僅隔一小海溝。住民大約有二百人,以捕魚(尤其夜間利用火把-with torches,按其主要對象為喜光性的魚)及種土豆、蕃薯為業。其中五十人是平埔族人。在島的一角有荷蘭人
的城寨,是一百多年前所建的,方型建築,用砂岩(Sand stone)疊起,敷上石灰,約有幾甲地,周圍外深十呎,四角有土壘,接近城壁之高,置砲於此。 多年歲月已過,但仍可看出早年的輪廓。我們也去看了附近的一小洞,從前有人刻字在那裡,年號有超過百年以上。確有人乘船觸礁而死在此地。「棕櫚島」(Palm ls)的美名是怎麼來的?我卻看不見棕櫚。就在一檳樹(Banyan)下,向一大群人傳福音並吟詩歌。平埔族人說,我們所崇拜的,也就是他們祖先所崇拜的。我們上了船要離去,有四、五十人站在二三呎深的水裡,聽我們的吟唱,是出於好奇?只有上主知道他們的真正的感受……。1875年6月22日馬偕到雞籠,下午就搭舟去社寮島上,一路吟詩,走到一小廟,就在一大樹下,向民眾傳福音。聽眾大多是漁民,非常友善,但我們所祈求的是他們心靈的得救(Salvation of their souls)……6月27日雞籠禮拜堂開幕。
◎1875年沈葆禎奏請改「雞籠」地名為「基地昌隆」的基隆,並社立台北府分府通判,1877年才完成行政地名調整。
◎1875年金包裏、雞籠、三貂三堡合置於基隆廳。基隆奠濟宮落成,主祀開漳聖王。
◎1875年基隆覺修宮建廟,俗稱「老爺廟」,主祀田都元帥,基隆北管子弟戲「西皮」派的地方廟。日治時代被改為日本蓮光寺寺院。戰後,蓮光寺被毀壞,成為覺修宮重建之地。
◎1876年清廷聘請英國工程師以西法開基隆煤礦。
◎1876年英國人布里基來本島探查煤礦並作社寮島遊記,12月18日地震海嘯摧毀雞籠。
◎1876年基隆八斗子清國井煤礦開鑿第一年銷售31000噸的煤。
◎1877年基隆堡地名出現。
◎1879年暖暖長老教會成立。
◎1884年6月15日法蘭西共和國砲擊基隆,毀社寮砲台,攻佔社寮島八個月,8月26日大清國向法國宣戰。
◎1884年7月加拿大馬階博士在社寮島佈教所傳教遭恐嚇、1886年6月在佈教所升起英國國旗後離去。
◎1885年清法天津條約簽訂,清法戰爭結束,臺灣建省。
◎1886年5月石碇、金包裏、基隆、三貂四堡,合隸屬於基隆廳,置於基隆廳理番同知。「金雞貂石」名稱出現。
◎1884年10月1日法國提督孤拔重集五艘船艦的兵力再行登陸佔領基隆,因而得到了取用不盡的煤炭燃料。當時的礦山,約分佈在今八尺門至八斗仔一帶,為了貯存煤炭,法軍口在鄰近礦場,且航運便利的社寮島上,設置了港務指揮所,及一個隨時保持著至少貯藏2,000噸煤炭的貯炭所。
◎1885年清法戰爭事平,社寮島各姓島民再修殿宇,清將劉鴻銘上奏巡撫書匾「迥波嶼岸」。
◎1885年台灣正式建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1886年劉銘傳完成起卸貨物之石岸碼頭一座,是為基隆港現代化拓建之始。
◎1887年3月劉銘傳修築台北基隆間之鐵路,並計劃鋪設通往高雄間的縱貫鐵路。設立台北電報局,並架設台灣島內、澎湖島及淡水基隆諸港的海陸電線。
◎1888年1月30日臺灣設省,巡撫劉銘傳公布【臺灣郵政章程】設立驛站。台北、台南為總站,基隆等為正站,建基隆廳治,創辦輪船公司,開闢南達廈門、香港、西貢、新加坡,北至上海、天津各航線,增設電信郵政業務。
◎1888年劉銘傳利用兵工填築鐵路車站附近一帶海岸,完成第一座海陸聯運碼頭,惜以工艱費鉅進行困難,未竟全功。
◎1888年擔任台灣府學的陳洛書〈社寮島秀才〉。
◎1889年基隆社寮天后宮裡還有一歷史悠久的香爐,爐上印著清光緒十五年、朱光齊致贈,爐底並印有「上海」二字,已成為天后宮珍藏的文物之一。社寮島上諸姓再議重修工峻其書「惠我無彊」匾咸念。
◎1891年前後視察台灣的福州日本領事上野專一提出報告說:台灣在政略上是將來日本最須關注的地方, 「其豐饒令人驚嘆.... 委實是天賜寶庫」,又「如致力其內地之開拓,不難創造出東方一大富饒之土地於該島上。稻垣滿次郎在其<東方策結論草案>,以「台灣之位置可喻為東方之君士坦丁堡,故日本應從國策觀點對台灣投以最大關注。」一語喚起政府之注意。
◎1891年10月基隆台北路段鐵路通車﹐正式開啟了台灣鐵路新紀元。1908年4月20日﹐基隆﹑打狗(高雄)全線完工。
◎1892年清廷於基隆設「金砂總局」,管理砂金之開採事宜,並分別在瑞芳、暖暖、頂雙溪、四腳亭設支局。
◎1895年4月17日,清朝北洋大臣直隸 總督李鴻章與伊博文等在日本馬關(下關)春帆樓簽訂「馬關 條約」十一款,割讓台灣和澎湖列島。
◎1895年5月23日台灣民主國成立,以黃虎旗為幟,推舉唐景崧為大總統,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6月6日唐景崧逃回福建。5月26日大清國李經芳與日本樺山總督在本島外海的橫濱號完成政權交接,6月3日日本軍隊攻佔本島及基隆,清兵敗走。
◎1895年台灣納入日本版圖,成立台灣總督府,首任總督為樺山資紀。日本帝國進入本地,全面實施現代產業開發建設。
◎1895年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時候,臺灣漢人有二百五十五萬人。
◎1895年基隆港灣居民約7000餘人。
◎1896年和平島建立全台灣第一個氣象觀測所。
◎1896年4月20日依據【臺灣總督府郵政電信局官制】改稱基隆二等郵便電信局,開辦郵務、儲金、匯兌、電報等項業務,實施與日本國內同步之郵政制度,是為基隆現代郵政設置之始。
◎1896年9月16日基隆國語(日本語)傳習所授課開始。
◎1897年日本學者鳥居龍藏在社寮島調查凱達格蘭族現況,只剩下28戶,人口數116人,其中男57人、女59人;而緊臨社寮島對岸的八尺門,也有5戶的平埔族人,共計24人,男、女各半。
◎1899年日本政府廢止「日語傳習所」,以令第二十七號訂定「蕃人子弟」進入公學校之規定。
◎1899年起著手的基隆港建港的拓寬工程正在進行。天然良港的基隆港,由於在退潮時大部分成為淺灘,小船尚可行駛,但輪船不易通航,只得在海面上拋錨。基隆港:1899-1902 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06-1911 年完成第二期工程 。
◎1900年基隆醫院落成,俗稱大病院。
◎1903年基隆港貿易額超越淡水港,成為全台最大貿易港,另在安瀾橋附近設立「基隆要塞司令部」。
◎1904年日本伊能嘉矩在其台灣蕃政志中,將台北地區的平埔族定名為凱達格蘭族。
◎1905年社寮島上開始有琉球漁民前來定居,並且在島上的西南側形成了一個琉球人的聚落,當地居民稱做「琉球仔埔」。
◎1905年日本人建立光尊寺,屬佛教真宗本願寺院派,現改名為佛光山極樂寺。
◎1908年日本神道教設立金光教會所,現為中國國民黨基隆市黨部。
◎1909年設基隆大沙灣為海水浴場,區內後增建有兒童園與水族館,日本人稱為「孤拔海濱」。1966年填築碼頭消失。
◎1909年法國政府商得日本政府同意,重修法國人公墓,並立紀念碑,以表揚客死異鄉的軍魂。
◎1911年輪船拖網漁業引進,另日本人在小基隆山〈今基隆市中正公園忠烈祠〉,建金刀比羅神社,奉祀大物主命、崇德天皇二神,1914年合祀天照大神、造化三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改稱為基隆神社。
◎1911年鄉人保正池清祥、池國連與基隆保正許梓桑赴湄州登祖廟捐資迎湄州媽祖奉祀基隆社寮天后宮﹝祖廟記其事﹞,後因故轉祀慶安宮,雙方議定年力例農曆四月十九,迎我天后神尊,返宮作客,供眾信祭拜禱佑。。
◎1911 年前臺北, 基隆, 臺中, 臺南, 高雄以地方稅開支創辦供給電力。鄉村地區無電力供應。
◎1912年底基隆市本區(從今日安瀾橋到八尺門,包括和平島)戶數1284戶,人口4994人,日本人有2326人,且都從事與水產漁業相關的產業,也帶動基隆現代漁業。
◎1913年基龍第二尋常小學校設立,後改稱為日新小學校,今為基隆市立中正國民小學。
◎1913年日本人為紀念大正天皇,闢建高砂公園。
◎1914年鏢旗魚(刺丁鰻)漁法引進。
◎1915年社寮庄戶口252戶1135人男583人女552人,日本人123人男72人女51人。
◎1915年時基隆港灣居民增加至37064人,1924年時58524人,1940年時100151人
◎1915年琉球漁民引進潛水漁業,擔任指導的是琉球知念村久高島的內間長三﹝1901~ 1953在台﹞綽號"yamagaiya"。內間以潛水方式進行漁撈,拿看魚叉潛入海底,戳蝦、烏賊、章魚、底魚、或放荷,把裝有食餌的竹籠沈到海底,引誘魚貝類加以捕獲,還有拖繩漁業等的方法,漁船的操舶法,獨木舟的操作法,連潮流和星座的觀測法,反正教一切「海的工作」,後來被社寮島人尊稱為「海神」。
◎1918年基隆船渠會社,於1937年在社寮町併入台灣船渠株式會社,後為台灣造船公司,為全台第一個現代化大造船廠。同年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公布漢字「注音字母」。
◎1919年機船底曳網漁業也相繼傳入,才有社寮島漁民受僱於日本人,擔任遠洋漁船的船員。
◎1920年社寮島行政隸屬,改入基隆街,社寮大字,下分社寮、八尺門二小字隸屬於基隆郡。另以彭佳嶼設為一行政單位。1945年後曾設彭佳里行政單位。
◎1920年日人調查基隆市的平埔族人口,共計有171人,而其中社寮島上的凱達格蘭族人數,就佔100多人,但這其中包含部份是從三貂的龜霧社所遷移來的。
◎1920年基隆無線電信局設立。
◎1921年在社寮島上的琉球人就有300名左右。到了1930 年琉球人聚落的戶數更達百戶,其中有70戶人家專門從事漁業方面的工作,而其他也有從事雜貨店、船工、農業、飲食店、代書業等。隨後陸續又有琉球人前來這裡定居,使得人數呈倍數增加,當年最興盛時,島上的琉球人口數還曾達到500名左右。同年10月7日臺灣文化協會成立。
◎1922年社寮島西南端236公尺海堤完工,社寮島人江萬壽為該工程工頭。
◎1923年社寮島漁戶200戶,業者250人,發動機船6艘、漁船140艘。
◎1923年基隆八尺門設立鰹魚製造試驗所,1927年改為臺灣總督府水產試驗場,1941年改為臺灣總督府水產試驗所。所址在和平島上。
◎1924年基隆街升格為基隆市,直轄於台北州。
◎1924年台北州基隆高等女學校創建,是基隆市最早的公立中等學校,1926年校舍落成,今為基隆女子高級中學。
◎1924年基隆市漁會組織的起始,是就市街莊為組織區域,而分別組成「漁業組合」。至1936年,始將和平島 (當時名為社寮島 )、八斗子及基隆延繩漁業等幾個「漁業組合」,合併組成「基隆市漁業協同組合」。1944年「台北州水產會基隆市分會」與上述「漁業協同組合」、合併改組為「基隆市漁業會」。
◎1925年往來基隆、神戶間的航線有6艘,平均大約間隔2天半航行一艘,在當時,其次數之繁可以想見。
◎1926年日本人對於住於臺灣的漢人 ,作了一次祖籍的調查。結果是福建人佔了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三點七,廣東人則佔百分之十五點六。在福建人的百分之八十三點七裡面,泉州人佔了百分之四十五,漳州人佔了百分之三十五。
◎1926年『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所繪五萬分之一的『台北地形圖』上,標名淡水河北部支流為基隆河,而確立基隆河之定名至少要到日據時期中期了。
◎1927年合資會社久野造船所設立社寮町。
◎1927年台北州基隆中學創建,擇定八堵暖暖河畔為校址,民眾不服,乃組織「大沙灣建校建校期成同盟會」,引起基隆首次民眾抗議事件,但官方不理,學校在1929年完成。並定於4月12日為校慶紀念日。
◎1929~1934年基隆水產漁港完工。
◎1929年11月設立社寮島漁業組合,以漁業增產及資金貸放為宗旨,組合員35人全為日本人,社址在基隆市社寮町251。
◎1929年基隆漁港於5月14日興工建築,l934年5月31日峻工,建築費用達83萬4000日圓。
◎1930年社寮島西南邊曾挖出過六角城。
◎1930年興築「合同廳舍」,港務局、基隆稅關、築港出張所、海事出張所、米穀檢查所等與港灣有關的辦公廳均合設於此,完工於1934年。
◎1931年社寮島〈今和平島〉改制社寮町,基隆田寮港運河經整治完成並通航。
◎1932年,鈴木民部調查基隆的琉球人聚落的實況,以《社寮島的漁民部落問題》為題,在《台灣時報》上報告。他的報告指出,按1930年人口普查所確認的琉球人聚落的戶數約為一百戶,總人口二百五十餘名,以漁業為專業的有七十戶、雜貨店五戶、木匠﹝船﹞四戶、農業二戶、飲食店二戶、代書業一戶,以及其他。
◎1934年「社寮町萬善堂」的由來,是日本政府在社寮島﹝今和平島﹞築基隆橋開和一路時,所挖出成千上百具的骨骸,由社寮島民清理後而集中至南榮公慕上的現址安葬。
◎1934年基隆鄉土館,原址為大清國海關衙門,今為基隆市中正路旁的復興館〈海關宿舍〉。
◎1935年基隆橋(今舊和平橋)完工。
◎1935年社寮島上的凱達格蘭族後裔已退減至80多人。
◎1935年興建日治時代的水產館,即是基隆區漁會舊漁會大樓。當時內部設有郵局、海事局、水產試驗所、漁會辦公室等,可說是現代化的辦公大樓。
◎1936年出現時已改用動力漁船作業,發展到基隆社寮島,盛極一時。
◎1936年八尺門金銅礦砂裝船場完工。
◎1937年日本政府重劃道路,基隆社寮天后宮廟拆除,僅留左廂偏殿奉祀媽祖。
◎1937年創立「真砂公學校」,1941年改稱為「真砂國民學校」,今為基隆市立正濱國民小學。
◎1937年8月14日下午4時,中華民國空軍分隊長鄭少愚至翁家埠發現 一架日機(在廣德附近投彈後折回的淺野隊),追擊至曹娥江,經連續攻擊六七次,該機受重創,迫降於基隆社寮島( 今和平島 )附近,重傷報廢。
◎1937年台灣船渠株式會社成立,全台灣第一個現代造船場。
◎1938年社寮町3971人,本省人1949人、日本人(含琉球人、朝鮮人)1617人、其他405人(中國籍寄寓人以及外國人)。
◎1940年懂日語的臺人人數,激增到二百八十餘萬,佔全臺人口總數的51%,日本台灣總督府遂盡權力推行「國語常用運動」。以其完全禁絕台語而代以日語。
◎1940年2月10日是日本台灣總督府制訂日本「皇紀紀元二六六○年紀念日」為改姓名運動實施日。1940年8月11日,改姓名運動實施半年,朝鮮約有二千萬人響應;臺灣的漢人則僅有168人配合。
◎1940年7月日本中央政界成立第二次近衛內閣,10月12日成立「大政翼贊會」,並公佈「國民精神總動員令」,展開「舉國一致」體制,臺灣人皆必須變成恭順的「皇民」。
◎1941年4月19日,臺灣總督府組織「皇民奉公會」,「奉公壯年團」、「產業奉公團」、「挺身奉公隊」、「文學奉公隊」以及由未婚女性所組成的「桔梗俱樂部」等作為外圍團體。
◎1941年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皇民奉公會」成為驅策戰爭總動員的機關,並設置「拓南農業戰士訓練所」、「拓南工業戰士訓練所」、「海洋訓練所」、「高砂青年隊」等組織,訓練臺灣青年,投入戰爭,擔任軍伕。將近二十一萬人被動員到東南亞及華南戰線,其中約有兩萬八千多人充當炮灰戰死。
◎1942年4月1日,臺灣正式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
◎1943年西部電燈用戶數 43 萬戶, 佔總戶數37%,裝置電燈 148 萬盞,平均每人 0.22 盞 。
◎1944年新任臺灣總督兼日本陸軍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在臺灣實施徵兵制。
◎1945年11月9日成立中華民國臺灣省基隆港務局。
◎1946年2月17日中華民國國軍登陸臺灣基隆。
◎1946年4月2日基隆國語(北京話)推行所成立。
◎1946年11月1日社寮島島民謝石角先生擔任基隆市中正區區長(1946.11.1~1951.5.1)
◎1946年第一屆里長選舉當選者:社寮里里長張建賢先生、副里長蘇炎先生,和寮里里長王得先生、副里長蔡紅英先生,平寮里里長林有桐先生、副里長劉鼎霖先生。
◎1947年2月28日發生台北天馬茶房緝私菸引發民怨事件,3月8日從上海開來的21師鎮壓部隊登陸基隆港。
◎1947年3月8日~13日發生二二八事件株連式屠殺─社寮島船寮事件,社寮島成為槍決場。
◎1947年5月26日日本人金關丈夫等四位,在社寮島發掘石棺,棺形為淡赤灰色砂岩拼成之石板棺,其所包含之先史陶器與基隆市大沙灣相同,石棺出土最盛時,曾被波浪漂至海岸。
◎1948年12月,中華民國蔣介石總統將中央銀行庫存黃金2004459市兩運抵臺灣,又再運出黃金151箱,合純金572899市兩,銀幣一百箱,合四百萬元,借用海關巡艦「海星號」裝運,前往廈門。1949年1月10日蔣介石再命令蔣經國會同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將央行現金移存臺灣。故宮國寶也開始分批運來臺灣。
◎1949年4月24日共軍攻下南京總統府,6月15日臺灣改幣制舊臺幣40000:新台幣1:0.2美元。12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遷抵台北。
◎1949年2月10日,央行所存黃金、白銀,多已被運至臺灣、廈門,上海僅餘20萬黃金。2月22日,故宮文物第三批運抵臺灣,只剩次級品留在大陸。5月15,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又親筆寫信給中央銀行:「為適應軍事,貴行現有黃金銀元除暫留黃金5000兩銀元300000元外,其餘即移存於本部指定之安全地點,需要時陸續提用。」5月17日,湯恩伯自央行帶走黃金198000餘兩、銀元1200000元,上海央行所存黃金、白銀到此幾乎全數被蔣介石提走。
◎1949年基隆社寮天后宮〈大雞籠港口天后宮〉重建於舊址的斜後方,但面積已無法與原來的相比擬。此廟的結構部份由宜蘭師父陳阿挺建成,而在木雕部份則由民俗大師黃龜理與另一宜蘭師阿土分場所,完成。乃將廟宇從中軸線一分為二,由兩邊師父互相較勁,以分高低。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6月27日美軍第七艦隊巡防臺灣海峽。7月2日臺灣地方自治開始。
◎1950年2月基隆市正濱國民學校分校定名為基隆市中正區第四國民學校,有六個班級,學生共兩百餘名,首任校長為林國焌先生。為和平國民小學前身。
◎1952年2月17日臺灣省教育廳通令中學生蓄髮,男生不得超過三公分、女生短髮,長度不過耳際。
◎1954年1月23日韓戰反共戰俘抵達臺灣基隆港。
◎1954年大學聯考制度開始,採統一命題,統一分發方式錄取學生。
◎1955年2月6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決定自大陳島全面撤軍民來台灣。大陳義胞進入基隆和平島。
◎1957年基隆和平堂創立於和平橋頭(和一路46號)的基隆和平堂屬信義會。
◎1958年8月23日金門砲戰爆發。
◎1962年臺灣電視公司開播。
◎1965年創立的和平島教會(平一路31號)屬長老教會,前身則為沙灣教會。
◎1966年填基隆大沙灣海水浴場為東岸9~15號貨櫃碼頭。
◎1968年臺灣實施九年義務國民教育。
◎1969年基港大樓完工,現為基隆港務局,中正公園的大佛觀世音像落成,高22.5公尺。
◎1971年和平島和憲里的誕生,是因在社寮里內有大陳島民和原住民聚居的「和憲莊」,而獨立一里。
◎1973年布拉哥油輪觸礁事件,所外洩的原油致使和平島附近的海底生物大量死亡。
◎1974年基隆港務局炸和平島尖山頭,以廢土填出海埔新生地,以做為八尺門危險貨品倉庫碼頭區。
◎1979年新和平橋〈無橋樑〉完工。
◎1980年基隆市立游泳池落成。
◎1981年基隆市立體育館落成。
◎1989年基隆市人口36萬人。
◎1993年9月開放基隆嶼為離島海洋公園。
◎1995年7月公告基隆市棉花嶼、花瓶嶼為野生動物重要的棲息環境,劃定為野生動物保育區。
◎1996年和平島各姓島民再議重修基隆社寮天后宮,保留前人工藝,原殿作宮頂翻修、改建文昌武聖偏殿、擴建圓通藥師后殿、社寮文史館、行政大樓等,聖像翼翼、丹漆煌煌、其庭植植,堪稱本島廟宇歷來最大之建設。總統李登輝、副總統連戰及省長宋楚瑜賀匾「神昭海表」、「錫福安瀾」、「惠我無疆」共為記。
◎2000年進入社區總體營造,建立永續經營的發展。
◎2000年1月22日至4月9日,社寮島文史工作室自費舉辦雞籠社寮影像文史展覽,開地方文史近五百年來的第一次文史工作成果發表風氣。
◎2001年3月18日雞籠文史協進會成立,首任理事長洪連成、總幹事薛麗妮。
◎2001年5月20日雞籠文史協進會新辦公處啟用〈中正路230號日式古屋〉。
1 則留言:
鉅細靡遺的紀錄基隆的歷史, 實在令人佩服! 但1945年日軍退出的紀事卻沒有詳加記載.... 有點可惜~
是否因台獨的理想而刻意忽略呢? 或許筆者的理想與歷史記載有所衝突吧?
但這篇確實是對基隆歷史紀錄非常詳實的好文!!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