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6日

Sheliao histopical studio 獨特人文的社寮島 / 大雞籠社

【海島文化傳說】 一個島嶼的故事   浪花澎湃的雞籠島

曾經,她是中國明朝稱台灣的古名 曾經,她是台灣原住民的發源地之一
西班牙人登陸,打開她生命悸動的史話
四百年來,東方的、西洋的、激奮的、繾綣的
一齣齣的戲碼上演落幕
繁華來過、滄桑走過
雞籠島獨有的文史韻致,讓人更忍不住心動
因為
相逢的剎那,正是重回古早的台灣舞台
再一次擁有著意外與驚喜 ?

海螺飄信的故鄉

雞籠島( Kelang Island )是十五世紀末歐洲人對「基隆和平島」的稱呼,其源由是來自當時島上的凱達格蘭族自稱地名,後經曾與其交易的福建漁民,用閩南漢語音譯給日本人、歐洲人。『雞籠』的地名,也在這個時候才出現在世界的地圖舞台上,同時她也是漢人在台灣北部最早有留跡的地方。雞籠島現在的位置,在基隆港的東入口處,就是今天的基隆市和平島;早先又稱為『社寮島』、『基隆社寮』,面積為滿潮時的66.32公頃,周圍4公里。旁另有中山仔島和桶盤嶼(Bush Island)兩小島,現都相連一起,而和平島與台灣本島,是以一條74公尺長跨海的和平橋 ( 原名:基隆橋1935年建造)做往來交通之用。

和平島早期住民是凱達格蘭族巴賽人(Katagalan Basaijo),是個母系社會的台灣航海原住民族群。在當時十六世紀之前,台灣北海岸、東北海岸及西太平洋都是她們的生活空間。常架著有雙邊架的風帆艋舺,往來琉球群島、福建及浙江海面,做易物貿易。巴賽人體高膚白,常被當時航海的歐洲人,以為是白種人,不過也因巴賽人屢次在海上劫掠,所以有『福爾摩沙海盜』的稱呼。 巴賽人身上常帶海螺,海螺是她們的生活用具,用來盛裝飲食、音樂娛樂、易物貨幣、祭祀通靈和通信連絡。所以在那個時代,雞籠島的巴賽人社居聚落裡,到處可以聽到不同的『螺旋海韻』,同時也是個女人至上的國度。在1626年7月西班牙人的堪察記錄中,有描述巴賽人在島上有1500間的干欄式香木屋聚落,山坡上到處是果樹、芸香花、樹藤及清泉,空氣清新芳香,而在雞籠島南岸有美麗的細砂沙灘,可以停泊帆船卸貨。

唐船漢人海上來

明朝萬曆年間,福建人開啟海上漁獵貿易,以『唐船』來往日本、台灣、華南及南洋之間,這是漢文化向外傳播時期。福建人來到雞籠島,主要是季節性的打漁,順便做易物貿易,因此常有半年停留在此地,所以建簡陋的濱海草寮,作臨時生活起居之用。漢人帶來華南織綢、鐵鍋、筷子的使用法、瑪瑙珠及媽祖信仰;也帶走黃金、鹿皮、硫磺礦砂回華南。也因福建人與巴賽人常在海上相遇相援,所以少有衝突,再加上漢人勤學巴賽語,減少易物溝通障礙,對於當時的巴賽人來說,漢人是海上作生意的伙伴,也是當海盜的幫手。後來日本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滿洲人、琉球人、朝鮮人都來時,漢人與巴賽人的互動,越來越親近,最後巴賽人融入漢人社會體制內,成為隱藏文化血統的一群。

浪漫拉丁吉他聲

1626年5月16日西班牙人宣佈佔領雞籠島,在島上西南端興建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 並在山上高地建築龜霧圓堡(Cubo),完成全島防衛系統。在確定港口安全之後,西班牙艦隊及隨行的葡萄牙人,也就定居下來。這時候,全台灣第一座天主教的教堂(兼學校、醫院)誕生了,西班牙人稱為Todos los Santos,意為獻給「諸聖」。西班牙人在雞籠島有17年,從1626年到1642年,其中1628年3月13日,一名滿洲官員訪問聖薩爾瓦多城堡,打開滿洲人政府與西班牙貿易往來。另外還有1634年在雞籠島南岸出現22艘西班牙商用大戰帆船,同時入港的盛港。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統治區域分為淡水省、哆囉滿省、噶瑪蘭省及聖薩爾瓦多區,其中雞籠島是西班牙在台灣的最高行政中心所在地。雞籠島上的聖薩爾瓦多街( Stad Salvador 漢人稱為福州街)是最早的轉口貿易商埠,也是台灣北部漢人最早經商的駐點,每交易日(禮拜一到禮拜五)時,街上有各式各樣的商品販賣及很多說不同語言的商人。西班牙人帶來拉丁吉他音樂及聖母瑪莉亞信仰,能歌善舞,淋漓盡致在島上到處都聽到多明哥踢踏舞聲,那是浪漫的海盜時代!

南方飄來的木鞋

1642年8月26日,荷蘭人打敗西班牙人佔領雞籠島,擴建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為北荷蘭城(Noort Hollant),重修山上的龜霧圓堡為維多利亞圓堡(Victora)及八尺門圓堡改為愛爾騰堡(Eltenburgh),並重新規劃聖薩爾瓦多街及增建『哈老哲』司令官官邸城堡。荷蘭人在雞籠島有23年(從1642年9月4日到1661年6月,1664年7月7日到1668年10月),荷蘭人帶來議會徵稅制度及與原住民簽定圭籠和約,也帶來荒地開發的新貌和尋找福爾摩沙黃金的謎夢,讓西方的政府運作與金融技術在雞籠島上每天都可以感受到。荷蘭人是個小氣又實際的宣教士,能讓木鞋賣給從不穿鞋的人!

北海風暴雞籠城

1668年10月明朝鄭經部隊攻下北荷蘭城,改稱為『雞籠砲城』或『雞籠城』,然後拆城離去後。1669年明朝鄭經部隊重回雞籠島修建雞籠城,建立北路雞籠安撫司。1673年又將雞籠城拆掉,怕滿洲人軍隊進紮,僅作海上巡防。到了1683年2月何祐驅兵負士,再舊地重修「雞籠城」,其築城與駐兵的供需,完全由於北路(今彰化以北)的平埔原住民與漢人輸送。其中在台中地區,明將劉國軒曾與反抗的平埔原住民和漢人土民作戰,而使著當時的大甲溪變成紅色血河,戰況激烈、風雲變色。明朝軍隊在雞籠島上生活共17年(從1668年到1683年),這是台海戰雲最活躍的年代!

愛新覺羅社寮庄

1683年7月19日以後,雞籠島進入212年大清國的『社寮島』(Sheliao)稱呼。在這個時期裡,福建移民帶來漢文化廟宇及新聚落,融合母系社會的『大雞籠社』原住民聚落,成為漢人父系社會『社寮庄』,是個寧靜優雅的漁村小島。一直到1884年10月1日法國人來佔領社寮島並稱此島為棕櫚島(I.Palm),且在島上成立港務指揮所、煤礦儲存場及軍事攻防指揮所,作為法軍攻打基隆、淡水的根據地。一場港口戰場的戰爭,打了8個月後議和,交戰雙方留下法國公墓和民族英雄墓來做結尾,1886年6月9日清法和約簽定後,法國人離開社寮島回到其殖民地越南。過了10年(1895年)後,日本人又佔領社寮島,進入了台灣本島。

日本帝國社寮町

1895年日本人說他們又回到日本民間傳說的『雞籠國的巨人島』地方(是指今日基隆)。在十六世紀末,日本南方海邊的漁民,常在海面見到為數頗多的大草鞋在漂浮,以為在南方的雞籠有個巨人民族,因而懼怕,相互告誡不可向南打漁,並另做更多更大的草鞋,等季風變換的時節,送入南方海面往南,表示偽裝欺敵之用。不過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定後,日本人還是登陸了台灣。 日本人在當時社寮島上建造全台灣第一個氣象觀測所、全台灣第一個最大琉球人聚落、全台灣第一個現代造船株式會社、全台灣第一座跨海橋~基隆橋(今舊和平橋)、全台灣第一個水產試驗所及全台灣第一個現代化漁港~基隆漁港(今正濱漁港)。日本人改變了社寮島傳統小漁村,成為台灣北部漁業大鎮~『社寮町』(Sheliao Cho),一個有台灣人、福州人、日本人、琉球人及朝鮮人共同生活的地方。 不同種族民俗在島上,不斷著文化交流,產生了有趣的生活景象。琉球人帶來潛水抓龍蝦拔石花、海女取珍珠珊瑚、操作獨木舟及相撲、朝鮮人帶來泡菜和盪鞦韆、日本人帶來和式建築宿舍群、現代衛生醫療、現代教育學校制度、標旗魚(丁鰻)、拖網漁撈及鰹魚水產加工;福州人帶來華南料理、服飾裁縫及理髮美容(福州人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刀),台灣人則提供划龍舟的廟堂漢文化與凱達格蘭族祖靈祭。也因為如此,在1945年以前,島上的人事滄桑增添了不少異國風情和令人纏綿不已的人文回味。

和平島的誕生

1947年3月8日以後發生『基隆二二八事件』株連性的屠殺,社寮島成為事件受害者的槍決場。1949年社寮町改為『和平島』,意味以和平為名,從此離開戰爭的輪迴命運! 今天的和平島是以北岸的『和平島海濱公園』而全台灣聞名,園內有2000萬年前的大寮層化石海岸及荷蘭人留下『蕃字洞』史跡。風景獨特,怪石嶙峋,白浪銀濤,如萬馬奔騰,蔚為奇觀。古時候有名的雞籠八景之一『社寮曉日』就是在這裡。另在島上的南岸,今天已經是個兩千多戶的大社區,正在重新拾回往日浪花澎湃的世紀風華。~1998.10.2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