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9日

不肯鳥

在十七世紀初期的基隆,鳥禽類動物對於人們生活有很多的影響。那時候的基隆海灣都無數且淺礁與細白的沙灘,沙灘沿著丘陵地的山坡,山坡都是芒草、樟樹林與點點綴綴的紅薔薇花,因為人很少,所以山上動物很多,你可以很輕易看到許多松鼠在林間跳躍,在跳躍之間,往往驚動不少在樹梢的飛鳥振翅飛起。有時萬鳥齊飛,非常壯觀,鳥叫四方皆起,這是自然生態最感人的時刻。當時的人,因為生活簡單,在社會習慣中發展出「鳥占」的文化,鳥便成神靈的媒介者。每個人早上出門時,第一件事情,就是注意頭頂上是否有鳥飛翔過去而發聲,來決定要不要工作。通常聽到流暢的長音鳥聲,表示今天諸事皆吉,如果聽到短促急切而散亂的鳥叫聲,表示今天會有惡運,所以那時候的人,對於鳥禽類動物都是非常尊敬。

後來荷蘭人來到基隆,要傳播基督教,辦住民講堂。發現本地人有這個習慣,覺得這是異教徒不好的迷信,想要改變它。於是就想起一個辦法來讓本地人相信他們的做法是對的,荷蘭牧師與荷蘭軍隊利用下午休憩時間到山上去抓鳥,通過一片濃密的叢林,突然發現一隻很漂亮的帝稚鳥,有長長斑點紋,正在地上啄食,荷蘭人計算好後,就齊力圍拱捕捉,一瞬間,帝稚鳥奮力急速上飛,讓荷蘭人互相對撞在一起,大家都受了傷。後來經軍士長提議,另想辦法吧!大家又回到村落來,突然看到一隻雄糾糾的大公雞,正漫步在街道上。牧師眼睛一亮,命士兵抓住那隻雞,然後到村落廣場發表他的證明,士兵請村長召集所有村民到廣場來。一下子,廣場上擠滿人,荷蘭牧師指著綁在身旁的雄雞說:「這是上帝派來的天使鳥,正如你們所看到的鳥一樣,牠也會報訊。村民一看,心想這不是馬尼他家的結巴雞嗎?

荷蘭牧師開始邊說邊用繩拉雞腳,對公雞說:「你是不是上帝派你出來呢?」,公雞歪著頭動了一下,沒有發聲。現場大家很專注看著牧師下一動作,牧師再拉繩對公雞說:「你叫幾聲給大家聽一聽?」,公雞還是不動。最後荷蘭人把公雞放回街道上,突然大家回頭聽到快速逃跑的公雞,邊跑邊叫著:「不~肯!」、「不~~肯!」。大家才發覺荷蘭人把雞當成「不肯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