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9日

台灣第一條跨海橋的最後一眼

基隆橋從基隆被消失了

不知道是什麼緣故,使得人們輕易捨棄舊有,而毫不留戀。一座經過66年功成累積的橋樑,在不久的將來,消失了人間。沒有人為它保留生命,它只是一座承載無數人悲歡離合感情記憶的老橋,但它很堅固實用,仍難逃被拆毀。正像台灣有些年青人一樣喜新厭舊的作法,用破壞重建來標榜嶄新。這種想法已改變全台灣土地原來的容貌。

回顧那一段無橋的古早時代

在基隆有一個古老的地方叫社寮島,離台灣很近,中間隔著74公尺的基隆八尺門水道,彼此交通以舢舨和帆船為主。在日本治台初期,社寮島上有不少的煙仔魚會社(鰹魚加工廠)與修船船寮,日本人引進西方時間觀念與工廠生產制度,許多人從台灣島要到社寮島上工,通勤工具以渡船、舢舨居多。早上八點鐘前,渡船上與碼頭,人們忙碌摩肩接踵著開始一天的生活,常有上工趕班因舢舨超載而翻船的事故發生。那是一個海上人力交通繁忙的時代,人們在海平面上每天流轉彼此的生活心聲,也習慣從海平面上觀看自己每天生活的家鄉,在這一片繁忙海域上,載來無數的媒人婆與佳人,從金包裏到澳底,也送走無數往生的故人與離鄉奮鬥的流浪兒,從唐山到海外。海海人生、人生海海正是當時基隆社寮島民的最佳生活哲學寫照。

日本人決定建造橋樑

1934年日本人決定建造跨越八尺門水道的橋樑,連通社寮島與台灣島。日本人在社寮島東側荷蘭愛騰爾堡舊址附近高地與八尺門水道右岸高地,擇定橋頭地基區域。接著武力強制徵收瓜分大雞籠社的祖厝做路面,並徵用平埔族兵營(番仔寮、社寮)為施工兵營,另以日本潛水技師與台灣人潛水學徒張火燄(社寮島民),作橋樑跨海的海底勘測橋墩基座點。日本潛水技師著潛水鏡與氧氣輸送館入海,台灣人潛水學徒張火燄則頭戴有管的大銅製潛水盔,走入海底,尋找海底的橋墩基座點,在海底的途中發現有一條很長又水流湍急的小海溝,特別神秘著分離出社寮島與台灣島,海底沙層厚實,而兩邊沿岸曲折奇岩成等高曲線向上延伸。這個八尺門水道海底,相傳早期居住的西班牙人(1627年)因海面通道過於狹窄,曾用炸藥炸寬成現在這個模樣。張火燄找到四個橋墩基座點,跳開海底小海溝區域,放出身上漁網綁著四個套網的玻璃球於海面上作橋墩基座標定。日本人將標定註明於施工工程地圖上,準備開始建築隔水海堤造起橋墩來,同時也開始拆毀大雞籠社番仔厝的中段屋厝,平埔族人無奈著搬移家產,強勢地主的平埔族命運開始改變了。

台灣總督府來了大人

造橋工程啟動,僱用社寮島民與八尺門的人及溫州寮工人,每月工期28天,每天工資2圓,下工排隊領作息工有孔小木牌,28天後持牌連串換領薪金。平時小木牌可當現金使用,在商店也可以賒帳。在工程規劃會議中,當時台灣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巡視基隆漁港建設為宣導日本帝國大東亞共榮圈國策,曾指示橋樑工程必須宣揚日本帝國的國力與「八紘一宇」的企圖心,以引進德國包浩斯現代設計精神和考量基隆發展史等依據來設計橋樑,於是一座結合日本帝國戰時思想及基隆開發史情懷的橋樑藍圖誕生了!它的名字叫基隆橋!

土堤隔海上工忙

工程開始了,無數的民工日夜輪班不斷開八尺門的山作土方,在日軍與日本工程技師們,兩個回字形的土方高堤避開八尺門水道中海溝,分別在兩岸進行隔水工程,僅留海溝上方的雙頭漏斗狀的水流道,當時在工程海底工作的張火燄曾回憶說:「有位工頭伙伴叫武雄的。他說日本人起橋款,哪像起橋,像起城哦!在場的人不禁哈哈大笑一團,但被日本人叱罵說台灣人作工不正經。」。不久之後,兩岸橋頭基座在鋼筋混凝土灌漿後,逐漸成形。四個橋墩基座連橋墩外形出現,在整個施工場人們開始議論紛紛說著:「日本人在起城門,一界起四個圓拱式城門要做城,不是要起橋!」。後來有一天上工的早上,日本人總工程師講話透過台灣人翻台灣話給大家聽,有關於橋樑工程的設計,他說:「日本人很早就在本地生活過,跟明朝的漢人先民一起來這討生活,對本地的古早非常了解,社寮島古早名叫雞籠山、雞籠或雞籠島,是基隆開發史的源頭地,因早期歐洲西班牙人和紅毛荷蘭人都在社寮島起城造福州街。所以橋墩造型以西班牙圓拱門造型紀念古早的歷史,請大家了解,未來的橋面上護欄也是依「城仔背頂」的雞籠砲城城垛形體複製以紀念古早的雞籠城,這點也請大家莫再談論,造成工程延誤。」。可是在早會解散後,大家卻開始對橋面施工部份又漫天存疑相對,有人說:「那嘸看人在造橋面,橋面在哪裡呀?日本人在講哮話!騙鬼!」

吊船吊來了橋面

有一天早上,工場傳來喊話筒聲高喊集合到會。日本人又要講話,說今天上午有四艘大吊船與四艘大貨輪要進入工場,要進行橋面組合橋墩工程,要大家準備組合建材與注意施工命令與工程安全,同時在工程技師隊船與日本海軍動力小艇也會在現場協助指揮。散會後,所有台灣人你看我、我看你,想不出來這是什麼施工法!在大清國時代從來沒有發生這款代誌(事情),大家莫明其妙觀望中,後被日本人工頭叱罵而分頭上工。之後,海面的兩邊真的來了大吊船和做好橋面的貨輪,大吊船緩慢著前來工場,遠看像海面上出現四個大A字型的浮台,不斷著變大,當時所有人看得目瞪口呆,無法言語。吊船後面緊跟的貨輪,乍看之下,不得了!日本人真的把橋面連燈柱護欄都做好載來,不知道是誰先拍手鼓掌叫好,大家掌聲不絕,終於心中釋然開懷了!

船螺聲大放上橋面

不久,吊船與貨輪依順序從橋頭兩端向中央進行橋面橋墩組合工程,巨大的起重吊架吊起第一個橋面,是從台灣本島的橋頭邊開始,放在橋頭基座與第一座橋墩的一半位置,此橋面段長27公尺,是橋面越橋頭基座到八尺門戰備道(今正濱路),以橋下計算長度約18公尺。第二個橋面是放在社寮島這端,長度也是27公尺,從第四個橋墩中間延伸到社寮番仔厝的廟仔頂,整個橋面越過橋下的橋頭基座。這時橋頭兩端都放置好了橋面,雙邊的木工正在趕製版模以進行灌漿組合。中間的兩個橋面,也依序放好在第二個、第三個橋墩上。在那天的中午,橋下的船一齊鳴放船螺聲,慶祝橋面舖上成功!下午完成整個橋面組合灌漿版模工程,一個用台灣人雙手建造的鋼筋混凝土跨海橋即將誕生了。

拆模修整 引水生橋

經過灌漿組合工程之後,準備拆模修整橋樑,人們已經可以站在八尺門水道之上進行修整工程,八尺門戰備道的電火柱仔也連上橋面內的暗管電線,在彩霞滿天的時候,橋頭堡燈與橋邊燈柱突然亮出黃橙色的光芒,柔和明亮!一下子,大家在橋面上停止手邊的工作,一起享受晚風初起,浪漫風光的怡人景色。一直到日本人工頭手搖銅鐘聲,喊「下工哦!」,大家才收拾工具,排隊領木牌回家去,這時候已是不用坐船,已經可以用走路到家。後來整座橋樑修整完工,準備破堤引水過橋下。日本人工程師又講話了,他說:「橋樑終於要完工了,我們要感謝天皇的皇恩,大家要牢記!今天要破堤引水,是決定橋樑完工的檢驗,大家要特別注意!」,在散會後不久,土堤邊集結了不少撈土船及小貨輪,開始在破堤撈土上小貨輪,載至其他做碼頭填方工程使用。海水破堤後一波波湧過橋下,八尺門水道又恢復暢通了。大家從橋上往下看海水洩堤流動的景觀,真是好看極了!

張燈結采 行軍通車

1935年4月1日的這一天,橋樑完工通車典禮佈置開始,橋頭兩端架起厚實翠綠的榕樹葉組成牌樓,形式正是橋下的西班牙圓拱門式,穩重又莊嚴!牌樓頂插滿了日本國旗,並鑲嵌著紙製的標題:「基隆橋落成通車禮祭」,白底紅邊黑字,十足日本風味!典禮開始,撞鐘單響,由三絃琴奏樂揭幕,當時的基隆要塞司令官主持。首先由日本神道教祭師祭拜天照大神及遙敬天皇,在場所有的人都得低頭肅敬觀禮。之後,基隆要塞司令官上台講話,宣佈跨越八尺門水道的橋樑,名字叫做「基隆橋」,橋樑正式啟用。隨後,軍鼓揚起,節奏輕快有力,帶引出從台灣島向社寮島前進的日本軍隊。一隊軍容嚴明的砲兵營兵,揹槍帶刀,拖著野戰砲,一波波從橋面徐徐著整齊踏步進入社寮島,駐防在社寮兵營,道路兩邊排好揮動日本太陽旗的人們。當時有很多台灣年青人在場觀禮的感想─「日本真強!」

開始運轉生命的橋樑

通車後的基隆橋,社寮島的人們開始用走路到八尺門(今基隆市海濱里、正濱里)、水產(今基隆市中正里)、大沙灣、二沙灣、三沙灣,甚至到基隆市中心。陸上交通開始取代部份的海上交通。社寮島出現汽車行走的現象,每當汽車開進來社寮島,在橋頭人家的小孩們,都會歡呼嘻戲般尾隨汽車奔跑,引起更多島上大人和小孩的聚集及注意。那是一個對汽車好奇的時代,連汽車排出的廢煙霧,都會讓當時的小孩高興無比!島上的金魚伯歐吉桑曾回憶起:有一次一個日本學者開著非常古典的福特汽車來島上,那個日本學者頭戴米白色的歐式狩獵帽,身穿著白色襯衫與咖啡色的吊帶褲,衣服佩戴閃亮銀光的鋼筆,顯得文質彬彬的摩登氣質。當時引起島上很多人圍觀,只是日本兵吹哨笛維持秩序,大家不敢太靠近那位學者。後來據說學者來社寮島,是台灣總督府派來做古蹟調查的,在他的筆記記錄中,社寮島上的橄欖樹、龍目井、蕃字洞、千疊敷、社寮砲台、雞籠城遺址等都列入為古蹟評選。因為基隆橋的啟用,打開了社寮島神秘古蹟遊玩的心,讓很多人也搬來社寮島居住。橋通了,人與人之間互動越來越密切,生活開始變得多彩多姿了。

舊城起船窩哦!

日本政府決定1934年在台灣社寮島增建現代化的造船廠及修船塢,位置選擇在雞籠城舊址。在台灣總督府提案會議中,曾分兩派意見不同學者官僚辯論,一派主張重建雞籠城,以標榜日本帝國殖民成功的國力展現於世界列強之上,另一派則以國策「八紘一宇」,配合大東亞共榮圈戰備,興建現代化造船廠,以厚植戰力。雙方激辯多時,最後由當時日本政府台灣總督裁定推行造船廠興建計畫,準備開工。工程初期要開挖雞籠城舊址,很多日本人都迫不及待著參與挖掘工程,因為他們對古城這裡充滿許多幻想與好奇。據島上曾目睹挖掘工事的安樂伯回憶中說:「剛開始時,已經有很多日本人在收集雞籠城的城磚,並有人在磚上註記雞籠古城磚字樣。後來有人挖出許多漂亮的金杯,大家才轉移目標,瘋狂的挖掘,挖出金杯的那一天,人們的情緒特別興奮高漲,結果那天挖出許多西班牙人、荷蘭人與明鄭軍隊所遺留的物品,有生銹槍枝刀劍、玻璃聖杯、西班牙銀幣、荷蘭錢等共裝滿八十幾簍的竹籃,但也挖出七百多簍的骨骸。日本人拿起擦拭閃亮的金杯,發出洪亮的笑聲,壓過人們對骨骸竹簍堆積的恐懼感。不久,造船廠建造起來,也有巨大的A字型起重架機械與修船塢。從此以後,再也沒有雞籠古城,只剩下「城仔背頂」、「城仔背尾」地名及一些雞籠紅毛城故事傳說,繼續流傳下去!1937年造船廠正式落成,定名為「台灣造船株式會社」。基隆橋上開始承載台灣造船重工業的工材與工人,帶領台灣進入造船重工業時代。

橋下的小女孩

有了基隆橋之後,原本的社寮島東側渡船頭變成在橋下,渡口邊有一個約四尺高的小土地廟,裡頭有一顆從基隆嶼請回來的石頭,是因為社寮島民有人夢見而找到的。石頭上方像是一位慈祥善目的坐姿老爺爺,有人說是土地公。小廟中還有一座咸豐二年平埔族黑陶人耳香爐,爐上還刻有福德爺三字,可見此廟歷史蠻悠久!在廟旁邊的渡船頭沒有受基隆橋啟用的影響,橋下的雙魚眼舢舨仍然載人客載貨物,顯得十分忙碌,畢竟還是有人喜歡坐船,尤其是經過橋下,風景特別好看!曾經住在渡船頭附近的歐巴桑很清楚著回憶說:「小時候有一次她跟懷孕的媽媽,從「過港」(今基隆市中正路渡船頭)坐渡船要回社寮島,渡船超載,有人貪看基隆橋風光,要船夫沿橋邊划行。大家都抬頭看上面的基隆橋雄姿,一會兒,旁邊來一艘日本人開的動力快艇,掀起一陣陣浪花波濤,渡船被急浪搖晃,引起大家的恐慌。懷孕的母親重心不穩還是緊緊抓住幼小的她,整個船因乘客騷動,差一點翻船。當時她非常害怕,就在那橋下的圓拱門橋墩邊留下終生難忘的橋下經驗。」

銅礦在橋隔壁的一邊

基隆橋靠近台灣島部份,是一個圓弧形的小山,日本人為了興建基隆橋,將小山剖開,並在緊鄰橋頭基座的部份劃出一個方型挖掘場,將所挖著的土方用於築橋的隔水土堤,後來變成台灣金屬礦業公司的礦砂裝船場(1936年啟用),大家都叫它「銅礦」。日本人自1935年將金瓜石礦山下的水湳洞起造一條4公里長的762公厘輕便鐵道,運送礦砂到粳仔寮。1936年再延長鐵道經深澳、八斗子到八尺門,全長計12.2公里,並建立八尺門火車站。從此之後,金瓜石的礦砂經日夜不停的五分車運送到「銅礦」的礦砂裝船場分類,再轉運到駁船上,然後到基隆港上貨輪,運抵日本。據曾在礦砂裝船場工作的歐巴桑阿素回憶說:「礦砂裝船場廠房高三層,最上一層較短,連接八尺門火車站的鐵道,五分車可以直接到廠內,礦砂貨運車廂可以用起重架分離起來倒在輸送帶上,運至第二層(礦砂分類處)、最底層(礦砂裝船處與碼頭),也可以放進旁邊的空地上(空地面積與礦砂裝船場同大)。當時她就是在第二層作礦砂分類,廠房巨大黝黑,大家都在輸送帶兩邊工作,後來改派到最底層礦砂裝船處,推車搬運礦砂到駁船上。每逢夏天上工,工廠屋頂的百葉窗會全部打開,流放出受不了的熱氣,中午用餐休息時,大家習慣聚集在碼頭邊,一邊用餐一邊觀看隔壁的基隆橋風光,有時還會一邊吃便當,一邊向經過橋下的船夫打招呼,那是人情味難忘的時代!」

炸不斷的基隆橋

1944年起,台灣各地因為日本政府發動太平洋戰爭失利之故,人們開始要躲盟軍空襲。各地方的重要設施如:工廠、軍營、油庫、碼頭、車站及橋樑,都是被攻擊的重點,其中還包括美日兩軍的在台空戰。據社寮島民來成伯回憶說:「1944年夏天午後,八尺門突然鳴起空襲警報的水螺聲,人們攜物帶眷,逃出家門躲避空襲,一會兒,空中傳來零碎的引擎運作聲,夾帶一陣陣急促的機槍射擊聲,他正在躲在靠八尺門橋頭邊的小山頂防空壕內,突然間引擎聲從天而降,引起好奇的他爬到一顆大樹上想看看是什麼,一爬上樹,一架白色星星的戰鬥機在他眼前,呼嘯掃射過基隆橋上在射擊的日本兵,在它後面也來了一架草綠色的日本戰鬥機在追擊。後來,飛機都飛到基隆嶼附近天空,發生美日戰機纏鬥現象,戰況十分激烈,社寮砲台與八尺門高射砲也不斷著向空中反擊,有兩架相撞爆炸入海,還有一架美軍飛機被打到,飛行員跳傘被俘虜,事後送到社寮島上,沿路上大家都好奇圍觀這位藍眼金髮的美國戰俘。」後來到1945年初,天空來了大批的轟炸機,像倒垃圾般的到處轟炸。曾在八尺門橋邊山上防空壕旁親眼目睹的社寮島民阿和伯說:「天空充滿隆隆深沉的引擎聲,到處都是黑壓壓飛機,不時傳來高射砲及機槍聲,突然轟隆一聲,在橋對面社寮島的家方向,發出轟烈的爆炸火花,完了!那是我家呀!當場就淚流滿面看著整個社寮島都在火海煙霧中!不久,旁邊上空飛來一架轟炸機,丟出兩顆500磅的炸彈命中靠社寮島的橋面,基隆橋面爆出兩個很大的窟窿,但橋沒有斷。」,後來日本戰敗,戰爭結束了,人們開始修補基隆橋,基隆橋逐漸恢復了。

橋下春水寒

和平到來,人們又重新恢復生活秩序,無奈時局不振,生活很拮据。國府中央接受官員及士兵,有很多人以戰勝國的國民,對待臺灣本地的人,我行我素,目無法紀,埋下積怨難返的民怒。1947年2月28日台北發生緝私煙打人事件,民怨因而爆發全台灣,史稱「二二八事件」。3月8日國府中央派兵來台鎮壓,以執行「對敵作戰」手令,造成屠殺悲劇,當時社寮島上,每天經過基隆橋,軍用卡車載著滿滿矇眼五花大綁的民眾,在海邊槍決及刺死,後來增加用麻布袋綁人與石頭,用船到外海拋至海底,很多人是用鐵線穿掌中虎口處與腳跟處,九人一串,一槍子彈貫穿,淒烈而死。最後連基隆橋上也成了槍決場,人站在橋上成一列,背後開槍,中槍死亡者皆落於橋下,隨潮水飄到外海。不少人從橋邊、八尺門的高樓暗處,親眼目睹滿淚盈眶,直嘆世間無情,人間無義的悲戚!在那一年的橋下春水,讓人覺得比冰山冰海還要寒冷!

基隆橋被改名為和平橋

1949年基隆市重劃行政區域,社寮島改為中正區和平島,而基隆橋被改為和平橋。一切古雞籠島的傳奇故事開始被埋葬掉了!1950年代起因韓戰爆發,大量「美援」給予戰後台灣經濟開始重建的機會,人們開始有了改善生活的機會,美國殷格斯公司承租台灣造船公司,一時吸引很多人到和平島上工謀生,大家趕著賺美金,美國人跟學美國話的人一樣的熱情,在和平島上的街頭巷尾,可以聽到頑皮的小孩向美國人高呼「哈囉!阿凸仔」打招呼!島上的基督教和平堂也開始用麵粉、奶粉、糖果和餅乾,來邀請人們到教堂聽基督福音作禮拜,尤其每當美國金山牌奶粉罐在分送時,連教堂外都特別聽得到響徹雲霄的「哈路利亞!阿門!」歌聲,連牧師及堂內基督徒們都被感染而覺得所奉獻的有了代價。只是也有人不是接受上帝之道,是特別喜歡上帝的「榮光恩寵」─米黃色底紅標的美國金山牌罐裝奶粉!後來越南戰爭也進入激戰中,和平島的國軍日夜操練,彷彿要渡海反攻大陸,和平島開始也出現不少的美國海軍水兵,島上的小孩們到處追著美軍吉普軍跑,在車後揮手大喊「哈囉!」表示歡迎,美軍常常以整盒的箭牌口香糖或芝蘭口香糖,丟入在後奔跑追蹤的孩子群中,引起一陣陣的爭奪騷動。那是一個說哈囉就有口香糖的童年樂趣,也是食用口香糖啟蒙的時代!後來的黑人牌涼煙糖及白雪公主泡泡糖都比不上那個「說哈囉的」口香糖搶來放在嘴裡來得過癮!

每天都有人用橋表示離家與回家

因為即將失去或已經沒有的,人們想要珍惜的感覺,才特別顯得留戀不已的感覺!

1 則留言:

小竹 提到...

讀完了這篇文章~
對於文章提及的礦砂裝船場深感興趣
於網路上再查其資料
其之後有租給美國阿根納公司造遊艇
好奇的是~阿根納造船廠有改掉礦砂造船場遺址的結構~重新建蓋嗎?
還是用原本的建築體~進行造船的活動?
另外,造船的活動如何在此建築體裡運作?
因前幾天有去和平橋旁觀看遺址,
對其結構與構造的用途相當好奇,
但網路上的資訊,沒記載的很清楚,
想跟您請教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