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的前世今生-外國移民史 (外國人在基隆)
在基隆這個海港地方,港內船進船出,港邊人車來往,構成每一天的生活景象,也描寫出基隆地方整個發展歷史的世界。
今日我們或許沒有如先人見到外國人一般的驚奇,但我們仍可從以往流傳的故事當中了解那曾經住過基隆的外國人生活痕跡。
談到基隆的人,就要先從基隆的原住民說起。在基隆到底有沒有原住民?原住民的定義在那裡?如果說原住民是指原來就居住在本地的人民,那在目前文史資料中,基隆的原住民可能就是矮黑人,因為在早期登陸的凱達格蘭族傳說,曾經與矮黑人戰爭過,後來在基隆這個地方再也找不到矮黑人。而從凱達格蘭族人的傳說記載中,他們是從基隆北方的sanasay(珊娜賽)地方,駕船飄浪來到這裡。從以上說法,住過基隆的人從海上過來,佔了大部份,因此在這裡來說外國人在基隆的故事,也包括當時還沒有國家的外地人。當然以我們今日所接受的教育觀念範圍內,古早住在基隆的外來者都可以稱為外國人或外地人。那基隆曾有那一些外國移民流傳的故事?他們為什麼會來到基隆呢?他們在基隆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讓我們重回時空隧道,一起走進基隆外國移民生活的故事裡,看看海國風華的基隆港灣傳奇吧!
基隆揚起西班牙人浪漫吉他聲
1626年5月5日,西班牙人便以大划船2艘、戎克船12艘、士兵300名(漢人傭兵7名)所組成的遠征軍艦隊,自菲律賓的卡迦揚(Cagayan)港出發,避開已被荷人佔據的台灣西岸,取路自巴士海峽,再繞道東海岸北上,遠征台灣北部。
西班牙人在11日發現了台灣東北角的;一處海灣,於是將其命名為San Tiago,也就是今天的三貂角。西班牙人原打算在此設立他們的根據地,但環顧四周形勢,覺得不甚理想,於是又繼續北上,隔天12日,西班牙人就在距離不遠的北岸邊,發現了一個極為安全、且可容納船隻500艘的港口,乃將其取名為Santisima Trinidad(聖蒂西瑪‧特律尼打)即「至聖三位一體」,在經實際測量後,西班牙艦隊即刻駛入港區,並加以佔領。當時,這個在西班牙人眼中所謂難得的良港,正是今天的基隆正濱漁港(最早期的基隆港)!
西班牙人在進入基隆港後,立即開砲示警。隨即以港內的社寮島為根據地,籌劃各項佔領的活動,據說當時社寮島上已住有1500間的原住民凱達格蘭族村莊,西班牙人透過同行的宣教士等人,與當地原住民試行佔領的交涉,約定願予十足優厚的待遇相待,並給四天的時間考慮。(在1597年西班牙人曾探測雞籠港灣,發現有不少人在此地,社寮島上土民約300人居住。
然而四天過後,並沒有人前來表示誠服。於是16日這天,西班牙人只得以形式化的儀式強行佔領該島。當天西班牙人便自行舉行聖祭,並豎立十字架,高懸起西班牙國旗,口呼西班牙陛下御名,且手持各種樹木的樹枝、土壤等其他物件,表示佔領港口與此島,做為西班牙王室的世襲財產。
西班牙人在佔領社寮島之初,島上的原住民即因被西班牙人的長槍砲聲所震駭,都紛紛逃離了社寮島,划著艋舺、游泳到對岸到八尺門山上。而他們所遺留下的住屋及糧食,全被西班牙人奪去,因此感到非常憤怒,時刻都想趁機報仇。西班牙宣教士為疏通彼此間的仇恨,藉住在社寮島熟悉葡萄牙語的日本人傳達和平共榮訊息,同時學習當地語言,試著與原住民談話,努力去除他們的恐懼,並聲明將悉數歸還先前所收奪的一切,如此好言相勸,又饋贈物品,終於使島上的原住民由敵視的態度轉變為友好的接觸。
西班牙人在社寮島舉行佔領儀式後,隨即在島上西南端建築簡單的四角石造城寨,命名為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城,意指「聖救主」,經1626~1631年之間擴大加高,終於落成;並在山上高地築造龜霧圓堡、東邊小海峽築一防砲圓堡及引船噴泉。等到島上的防衛工作齊備,並確保港口安全後,全艦隊的西班牙人及其隨行的葡萄牙等人,也就定居下來,並在島上建築矮小簡陋的小教堂,稱為Todos los Santos,意為盧獻聯合「諸聖」。此時,全台灣第一座天主教教堂,就在社寮島上誕生了。而這座天主教堂,除了執行西班牙官兵的教務外,同時也積極對當地住民灌注神聖的天主教教義及西班牙語文使用。隨後在西班牙統治時期,建造了聖道明修道院、聖方濟修道院以傳播天主教,同時也對凱達格蘭族人教授西班牙語文與近代學校教育的課程,以致在1627~1628年,西班牙語開始通用。當時受教的學生包括漢人與日本人。並將原島上南岸的舊屋整理,規劃出可停帆船上下貨的棧台及交易商埠~聖薩爾瓦多街(福州街)、修船寮、煤礦儲存場、灰窯、煮鹽所、飲用水井(龍目井)、果菜園、花園等。
當時島上甚至還住有一名日本人的基督教徒喜左衛門,這個日本人來到社寮島已非常久了(1603年來到島上),並與當地的原住民婦人依娃緹娜結了婚,育有二女。一開始,這個日本人也跟著其他住民一同逃到對岸,隨後被西班牙人說服,歸返舊居地,並且讓他的兩個女兒接受天主教的洗禮。這才漸漸的,開始有其他當地住民也帶著妻子與幼子們前來諸聖堂接受教育與洗禮。
西班牙人佔領社寮島後,在八尺門岸邊(今和平橋頭附近),增置防砲圓堡(荷蘭時稱愛爾騰堡),及聖薩爾瓦多城西對面山頂築防守砲台(今基隆仙洞白米砲台),全面以防荷人的襲擊。隨後又繼續向淡水1629年擴張勢力建聖明牙哥城。1634年與1635年間,在西班牙人支配下的基隆港,一時成了華南、馬尼拉、日本間通商的中心地,當時還曾有滿載貨物的西班牙船22艘同時入港的盛況記錄。
西班牙人在北台灣建立三個行省區淡水省、哆囉滿省、葛瑪蘭省,且以社寮島上的聖薩爾瓦多城為美麗之灰島的雞籠總督府及提供往來的商賈交易之聖薩爾瓦多街(後稱為福州街)。另在1629年建淡水聖明牙哥城(今淡水紅毛城),為副指揮行政中心;並設教堂傳教,曾以原住民語言編著而成的淡水字典。同時也與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在社寮島上,簽定和平協定。以保西班牙人在台灣無後顧之憂,開始移民定居。西班牙人在北台灣經營鹿皮、野馬、硫黃、煤石、黃金等貿易,但傳教的成績比貿易好、在雞籠地區有四、五千人受洗。與原住民通婚者也多。在西班牙人統治的年代,漢人不多,都屬於季節漁撈性移民或為西班牙傭兵、修船匠,常常往返北台灣海峽。漢人要到明末清初時約1664年後,鄭經部隊何祐率兵(漢人及平埔族組成)攻打社寮島上荷蘭人,約1668年以後漢人才開始有大量定居社寮島與雞籠(今基隆)。但早期四、五代都是單身男性來台灣,在台灣直接與當地凱達格蘭族原住民女子通婚,而延續香火相傳!
而西班牙人佔據台灣北部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要反擊、對抗盤踞台灣南部的荷蘭人;另一方面則試著吸引中日商賈前來此地貿易。同時,西班牙人更想據此地利之便,向中國和日本傳播他們的國教~天主教,以擴大西班牙人的勢力範圍。
但不料在日本在1633年起,日本德川幕府厲行禁教,採取了鎖國政策,致使西班牙人原來設想向日本傳教,以及吸引商人到台灣北部通商貿易的美夢,至此已完全破碎無望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明朝時值戰亂(滿清入關),願意前來經商的中國商船,也遠較估計的還少。再加上西班牙人非常不適應台灣北部惡劣的氣候,在社寮島上已有相當多的西班牙人生病、死去,更計有上百名來此定居的移民,也紛紛乘船撤離了社寮島。所以社寮島的佔領行動,對於西班牙人實是建立西班牙在台灣的貿易總督府,只能當做是前往中國和日本傳教的一個台灣政治據點。
1635年以後,西班牙人決定縮小台灣島上的駐軍,將經營重心轉向菲律賓南部。1638年西班牙人不僅自淡水撤兵,又減少社寮島上的守兵人數,並且毀壞一部份的城堡(包括淡水的聖明牙哥城)。到了1640年左右,台灣島上的西班牙人,也只留守社寮島上的聖救主一城,及位在山上的龜霧圓堡一所。當時守備兵約400名,其中有馬尼拉卡迦揚土人士兵30名、黑人奴隸200名,中國漢人士兵130名,而真正西班牙人士兵僅50名而已。此時,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統治勢力巳明顯的衰弱下去。1641年荷蘭人從南方安平出兵征討遞招降書給西班牙太守,反遭西班牙人聯合凱達格蘭族巴賽人原住民抵抗,兵敗退回安平。直到1642年,荷蘭人再出兵攻打社寮島上的西班牙人,策應原住民保持中立,激戰三日,西班牙不敵開城投降,荷蘭人終於徹底驅逐了北部西班牙人的勢力。完成西台灣統治的局面,徹底掌握台灣的貿易權。
西班牙雞籠太守長官安東尼 (Antonio Carenen De Vavaldes)明天啟六年(1626)到任
貞 德 (Juande Alcarazo) 明崇禎三年(1630)到任
亞隆蘇 (Alonso Garcis Romero) 明崇禎七年(1634)到任
巴羅美諾(Palomino) 明崇禎十二年(1639)到任
康薩羅 (Gonzaro Portilio) 明崇禎十三年(1640)到任
日耳曼海盜商人來到基隆
西班牙人在佔領基隆後,身處安平一帶的荷蘭人自然倍感威脅。荷蘭人認為西班牙人會阻撓他們的貿易路線;擔心大批的商人,將會被西班牙人吸引到基隆經商;而且西班牙人也極有可能會唆使原住民與漢人向荷蘭人反抗。所以始終極力想驅逐北部西班牙人的勢力。
實際上,荷蘭人早就想向台灣北部擴張,藉以獲取那裡富產的硫礦、煤炭、砂金,並也想取得一條前往東北部探金的通道。所以在西班牙人佔領北台灣的這段期間,荷蘭人不斷派船前往偵查他們的動靜。而此時,荷蘭人在南部的統治正逐漸趨向穩定,反觀在,北部的西班牙人,卻是日益的衰敗下去。
直到1642年,荷蘭人見時機成熟,便在8月17日派出5艘戰艦、2艘戎克船,載運了690名的水手士兵,出翌前往基隆;21日抵達後,即向社寮島上的聖薩爾瓦多城發動攻擊,西班牙人拼命抵抗,但終因守兵不強、寡不敵狀,而於26日開城投降,結束了西班牙人在北台灣16年的統治。
而入主社寮島的荷蘭人,卻因此將勢力擴展到了台灣北部,且一直到被明末鄭經部隊何祐率兵逐出為止(1668年),荷蘭人便以台灣島為根據地,而活躍在遠東國際貿易的舞台上。荷蘭人在攻佔社寮島後,旋即將西班牙人所建的稜堡~聖救主城,改命名為北荷蘭(Noort Hollant )城,而將山上的龜霧圓堡命名為維多利亞(Victoria)、八尺門圓堡改建為愛騰爾堡,並派兵50名駐守在社寮島上,建立荷蘭人的軍事據點,並同時著手經營北部台灣。
佔領初期,荷蘭人便曾利用當地原住民進行鄰近煤炭的採掘工作,並且從他們身上探知各方面的消息,這其中甚至還包含了珍貴黃金的消息。可是這時荷蘭人在北台灣的經營,卻普遍面臨著淡北各村社原住民的反抗。
1644年9月,荷蘭人開始掃蕩北部各地未歸服的原住民村社,荷蘭軍隊所到之處,即要求當地居民獻納鹿皮表示歸順服從,否則就會遭受到武力的制裁。果真,不願歸順的村莊,都遭到荷蘭軍隊殺人放火、破壞財物等各種血腥殘酷的鎮壓;而願歸順的村社,則被強制要求往後每年都必須到社寮島上來納貢。社寮島,則成了平時荷蘭人在北台灣經營的重要據點,而這項每年強制的納貢制度,更足為荷蘭人增添了不少的收入。
當時,荷蘭人在台灣的殖民統治,也彷彿就是在這種血腥鎮壓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荷蘭人在建立統治制度的同時,除了殘酷的武力鎮壓外,同時還採取各種嚴格的限制措施,加強對台灣住民的控制。其中,荷蘭人不僅限制原住民和漢人移民們的活動,禁止他們任意遷徙及互相接觸外,更利用經濟控制手段,征收漁業稅、稻作稅、狩獵稅……等各種名目的稅收。在荷蘭統治時期下的早期先民,恐怕不甚好過。
有趣的是,即使300多年後的今天,社寮島上老一輩的居民,對荷蘭人的種種,竟仍普遍存有相當的認識。一位歷代居住島上的老人就曾消楚指出:「……船噢(今中船船廠內)那叫『紅毛街』,是『長毛番』在住,那有個城,石頭有的很大塊,古早人就取做『城仔背頂』……」。其中老人口中「城仔背頂」的「城仔」位置就是北荷蘭城;「長毛番」即指荷蘭人;而「紅毛街」,指的就是紅髮的荷蘭人群居的地方。若由此推測,當時荷蘭人應普遍居住在防禦工事最堅強的社寮島西南一帶。
此外,島上的老人只要一提起「荷蘭仔」,也幾乎個個都會義憤填膺的訴說一段當時的傳聞。其中,以下面這段描述著社寮島上住民如何反抗荷蘭人的口述,最為活靈活現。而這個藉由代代口述相傳至今的傳聞,雖已無從考證,但卻隱約可透露出常年在荷蘭人統治下住民艱困的一面:「荷蘭仔是『荷蘭西』,荷蘭仔是我阿媽在說,我阿媽現若在是百四、五歲的人了,她也是聽上輩的人說,說我們以前百姓『三口灶養一個兵』、『三口灶養一個荷蘭兵』,來就要秤重,現在100公斤交代你,下個月來查,剩95,你就用白銀疊到平重的。錢交給他們,長重也沒跟你說謝謝,養到大家都受不了,說『三家養一員,8月15給你台完完』,8月15那天做一起剁。養長重沒關係,養減重,就用銀兩給你添到平重,8月15日那天人說『土地公拿批(信)』(有人說8月15作餅,裡面放紙),你三口灶就三戶人,養你一個荷蘭仔,養久受不了了,台了,這三口灶就台一個,隔壁三口灶也台一個,再那三口灶也台一個,你走按怎?伊走按怎?我家裡面那荷蘭仔給台死了,我同款,你也同款,攏同款,就不必走了。」
1661年鄭成功驅逐盤踞台南的荷蘭人收復台灣,普遍獲得了台灣各地漢族居民的迴響。駐守在社寮島上的荷蘭人一聽說鄭軍已經到來,便趕緊乘船逃往日本。對駐守島上的荷蘭人而言,當時台灣已是一片混亂的悲境,除了基隆、淡水附近住民的反叛外,社寮島上的守軍也大多病弱不健康,而且北荷蘭城及維多利亞圓堡也已脆弱不堪,彷彿即將傾圯。就連庫存的火藥也多半變質了。在全然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又面臨著嚴重糧食缺乏的窘境。
荷蘭人的守備人員及他們的眷屬、奴隸共計170人便在6月撤離了社寮島,而這其中甚至還包括了原住民女性1 1人,及原住民小孩10人,可見當時荷蘭人與當地原住民普遍存有通婚的現象。
而荷蘭人被鄭成功徹底逐出台灣後,若就此喪失了台灣這個「貿易的中繼站」,實在心有不甘,於是一方面努力聯合清朝政府,企圖協力剷除鄭氏勢力;而另一方面,卻又覺得清政府沒有誠意合作,於是1664年荷蘭人決議再度佔領昔日棄守的社寮島,打算以北台灣的基隆做為試圖恢復舊勢力的基地。 當荷蘭人船艦重抵社寮島時,並未發現鄭氏的軍隊,只看見30名中國人逃往對岸八尺門及澗內(今大沙灣)。八尺門海岸有他們的住屋數戶,及種植的植物與果樹園,此外還發現此地八尺門曾有與原住民進行交易的證據。荷蘭殖民者於是重新佔領了社寮島,他們上岸後,馬上動手修複復以前廢棄的城堡和建築物。 荷蘭人剷除了荊棘,營建衛兵所、宿舍、打鐵工廠,及加建堡壘擴大北荷蘭城,並在北荷蘭城及其他防禦工事內安置24門大砲。他們在社寮島上一共配置了240人的陸上兵力,而其中兵卒佔了194人。
荷蘭人在重佔社寮島後,便努力收集各種可供貿易的貨品,並且還命令周圍村社的住民必須服從他們的統治,向荷蘭人提供所需的食品和其他物品。起初,荷蘭人不僅把社寮島視為他們對中國貿易上一個安全的庇護所,更把社寮島當做是他們船艦在海上航行的停靠站和轉運基地。當每年西南季風一起,荷蘭船艦便從菲律賓總基地的巴達維亞出發,分別航向社寮島和福州,隨後再航往日本;返航時也是在社寮島和福州停靠,再航往出發地。當時荷蘭人已在福州開展對中國的貿易,因此荷蘭船艦也經常穿行於福州和社寮島兩地。
今天,社寮島上約在社靈廟後,仍留有鮮為人知「福州街」的舊地名,據廟內老人說:「福州人來這裡住,來這做工作、種作,給荷蘭人請做廚師,那是很早,王爺還沒來時的代誌,這一帶叫『福州街』,橋頭仔那『社寮』……古早人在說『福州街啼,社寮有聽』,福州街和社寮為鄰,長毛番也在隔壁,隔壁而已,透早雞啼怎會沒聽到……」。老人口中的福州人,在當時是受雇於荷蘭人的廚師;但也有人表示,福州人很會修船,所以就在社寮島聚集,從事進出船隻修理的工作。只是事過境遷,今天社寮島上巳找不到多少的福州人了。 當時荷蘭人以為只要確保住社寮島,努力招徠中國商人前來,至少可以使荷蘭人多一個從事貿易的基地。但數年來荷蘭人在社寮島所經營的貿易規模卻始終很小,而且每年載運來島上的貨物中,大部份都是守軍必備的食品和軍事用品,真正可供貿易的貨物,實在少之又少。
隨之而來的是,1665年鄭經派出大軍前來攻打北荷蘭城。隔年,荷蘭人在福州的貿易又全被清政府所禁。在面對著鄭軍的威脅,荷蘭人只能逐年增加防備力量,甚至到了1667年,社寮島上已有多達387名的荷蘭守備人員。以致最後荷蘭人就在貿易不振,軍事費用負擔確很重的情況下,不得不在1668年10月決定撤離社寮島。而在撤離前,荷蘭人還炸毀了設在島上的城堡和工事。至此,荷蘭人在台灣的侵略勢力最終從社寮島上消失了,而荷蘭人在社寮島十幾年的統治行動,也等於是在毫無所獲的情況下,宣告結束。1669年初,社寮島已在鄭氏軍隊的控制之下。
如今,歷經長久以來歲月的侵蝕與人為的破壞,社寮島上已找不到多少荷蘭人存留下來的遺跡。具體可見的,僅以位在社寮島北方鄰海的「蕃字洞」最廣為人知。而洞內原存有荷蘭人在臨去前,刻留在岩洞中珍貴的紀念文字,其中有1664、1666、1667等年代數字,其他文字則為荷蘭人名。但由於歷史久遠,風化侵蝕嚴重,再加上現代遊客缺乏公德心,在岩洞上隨意塗鴉刻字,今天的蕃字洞內再也看不到當年荷蘭人親手留字的痕跡。
荷蘭雞籠太守長官恰孔色(Henrdr ic Harconse)太守 攻下聖薩爾瓦多城 明崇禎十五年(1642)到任
屈利肯柏克 (Kriec Kenheecq)准中尉統領明崇禎十五年(1642)到任
約哥布巴爾斯(Dacob Baers) 少尉,明崇禎十七年(1644)到任
波爾特 (Balthazar Bort)水師提督 重返北荷蘭城 明永曆 十八年(1664)
比特爾(Henrman De Bitter)上尉 荷軍司令官 明永曆 十八年(1664)到任
(Jacol Bosch)明永曆 十八年(1664)到任
(Jacob Schelck)明永曆 十八年(1664)到任
(Hans Habener)明永曆 十八年(1664)到任
(C. K Hans Henrick , Bcten Pory)明永曆 二十一年(1667)到任
南方飄來的木鞋
一六二九年荷蘭人從台南的大員灣(今台南)跑來基隆,想要刺探西班牙人在雞籠築城、建碼頭商埠的軍情,順便尋求作生意的機會。一六二九年荷蘭人從台南的大員灣(今台南)跑來基隆,想要刺探西班牙人在雞籠築城、建碼頭商埠的軍情,順便尋求作生意的機會。
荷蘭人在雞籠街道上逛逛,發現這條西班牙人所開發出街道,幾乎來自東亞各地的商人,都在這裡交易,各腔各調夾帶不少在翻譯聲的人穿梭其中,街道乾淨,店舖陳列各式各樣的商品,從銅器、煙具、陶瓷器、木製家具、玻璃瓶、香料、鹿肉脯、鹿皮、鮮魚海鮮、皮鞋、木屐、唐衣、絲布、棉布、豬油等,還有各地酒。荷蘭人覺得以後一定要基隆這個地方佔領起來,才能增加公司賺錢利潤。
同時荷蘭人也發現港口入口處已經蓋好西班牙人的聖救主城(聖薩爾瓦多城),在宏偉的城上,正飄揚著日光照耀的十字教皇旗,城後也有宏偉的聖道明修道院學校與「諸聖堂」教堂,本地人的村落圍繞在雞籠灣港內,約有四、千人之多。在主城島嶼的正對面,有漢人巴利安聚落與巴利安街,也是非常熱鬧。旁邊也有好幾百人的日本村落,而港內的西班牙人竟有五百多人。主城上配置十八火砲。城後中央地帶,有一規模很大的西班牙菲律浦四世國王花園,園中噴泉玫瑰花、百合花到處都是,圓拱鑲嵌鐵花門正烘托出蘶蘶的國王站立銅像,而城內也有國王專屬的倉庫。在此島的另一邊海邊峽角,西班牙人蓋出漂亮的噴泉,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耀眼無比。
不過荷蘭人發現一個很特別現象,基隆本地人幾乎都不穿鞋子。因此特別從船上帶下來許多木鞋,想想趁這個機會做一點生意。於是就向本地人介紹荷蘭木鞋,本地人一見到荷蘭人拿來的鞋,不禁著都圍繞過來看看。荷蘭人拿起木鞋,拼命著介紹。可是都沒有人回應,荷蘭人心想換另一種方式,請大家試吃他們帶來香料糖果,結果本地人被這種來自南洋的香料糖果口味,深深吸引住,紛紛伸手要糖果吃。這時候荷蘭人表示,要買木鞋才有糖吃!可是大家對木鞋實在沒有興趣。後來荷蘭人終於想到一個辦法,把要賣木鞋的價錢再加上賣糖果的價錢,一起賣。於是就開始叫賣糖果,喊著:「只要買一包糖果,就送一隻木鞋。」,很快地,帶來的木鞋一下子全部賣完,荷蘭人抱著一批可貴的里爾銀幣,回到大員灣。
到了一六四二年荷蘭人終於佔領基隆。
荷西時代的建築
建築類型有城堡(castle)、堡壘(fortress)、街市、公共設施、商館、住宅、教堂(修道院)、營舍(garrison)等。由西班牙人始建、荷人改建並重新命名者有:雞籠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 雞籠北荷蘭城)、雞籠柯模堡(Koevo)、雞籠八尺門堡(El tenburgh)、雞籠聖米侖堡(S t .Millan)、淡水聖多明哥城( S a n t o D om i n go)、雞籠包里市街(Parian, 雞籠金包里市街)、雞籠聖薩爾瓦多街(San Salvador, 雞籠聖薩爾瓦多街)。
基隆港第一張地圖
A description of the Spanish port in Hermosa by Pedro de Vera(1626)
原文 英文 中文
1 Rio Grande Big river. 大河(即淡水河)
2 Punta que mira a China. Dista del Puerto 3 leguas. Cape pointing to China. It is 3 leagues far from the port. 眺望中國座標點,距離港口3里格。
3 Entrada del puerto que mira al norte, tiene de fondo 14 brazas y va disminuyendo hasta 2 y media. Entrance to the port, oriented to the North. It is 14 fathoms deep and it is lessen its depth until 2 and a half. 向北入港口深4噚之後遞減為2又1/2噚。
4 2 brazas y media, 2 brazas y media. 2 1/2 fathoms. 2 1/2 fathoms. 2又1/2噚。2又1/2噚。
5 MONTES GRANDES DE MUCHA MADERA. BIG MOUNTAINS WITH BIG TREES TO PROVIDE WOOD. 出產許多木材的大山。
6 Rancheria de los naturales. Town of the natives. 土民的部落。
7 Puerto donde surgen los navios. Port where the ships anchor. 船隻出沒的港口。
8 En esta parte se fortifica. In this port fortifications are been made. 要在此港設要塞。
9 Ysla que dista 7 leguas. Island located 7 leagues afar. 此島距離港口7里格遠。
10 Aqui se fortifica. Here fortifications are been made. 要在此地設要塞。
11 Ensenada de S. Tiago. Dista del Puerto 2 leguas. Cave of Santiago. It is 2 leagues far from the harbor. 聖地牙哥灣,距離港口2里格。(St. Jago)今三貂角。
12 Ensenada de S. Catalina. Dista del puerto 5 leguas. Cave of St Catherine. It is 5 leagues far from the harbor. 聖迦泰琳娜灣,距離港口5里格。
2007年11月9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