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9日

以城堡和砲台防禦

西班牙人佔領雞籠灣以後,立刻在灣北島嶼上(今和平島)規劃興建要塞城堡,把歐洲的軍火武備帶進來台灣,如:煉鐵廠、煤炭場、火砲火藥、盔甲火槍、城堡砲台、彈藥庫等,鞏固雞籠防衛。

西班牙人1626年5月以後,隨軍砲手Nicols Bolen開始興建島上兩個要塞堡壘,一處位居島西南端的聖薩爾瓦多城與島上小山頂的堡壘(聖安東堡)。1629年此兩堡壘陸續成型,隨後又繼續向淡水擴張勢力建聖明牙哥城。1632年小山頂堡壘改建為石造,此堡位居島上置高點處。1636年西班牙人完成整個聖薩爾瓦多島(今和平島)的四座要塞堡壘,據曾任雞籠駐軍長Alonso Garcia Romero描述,從聖薩爾瓦多城堡可以望見另外三座堡壘,最遠的是la Returada雷蒂朗達(意即偏遠處),又稱聖安東堡(San Anton),離聖薩爾瓦多城直線距離六百步。另外兩處堡壘為(San Millan)聖米崙堡與圓筒型堡壘(el cubo - San Luis)聖路易斯堡,與聖薩爾瓦多城相距有五百步遠。四座要塞都是石造,彼此都可以砲火戰鬥支援。聖薩爾瓦多城最大,城邊長度約101公尺,城高約6.6公尺,有四座城角稜堡,均配置火砲。聖路易斯堡位於東水道入口(今和平橋橋頭處),配備水道南北口雙向火炮,控制八尺門海峽。聖米崙堡是位於聖安東堡西側堡壘,配備8-10名士兵駐守,監視海域,重要性遜於其他各堡。〈引自台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三期p.32〉

1637年西班牙人因菲律賓防務所需,保留聖薩爾瓦多城之兵力,撤除其他堡壘防務,撤兵回菲律賓。1638年西班牙駐軍重新修築聖薩爾瓦多城,增建稜堡San Sebastian、 San Juan、 San Antonio。原預定廢棄的三座堡壘,其中聖安東堡與聖米崙堡按計畫廢除,而位於八尺門水道的聖路易斯堡則因防務所需被保留。到了1640年左右,雞籠灣的西班牙守備兵約400名,其中有馬尼拉卡迦揚土人士兵30名、黑人奴隸200名,漢人士兵130名,而真正西班牙人士兵僅50名而已。此時,西班牙人在台灣北部的統治勢力巳明顯的衰弱下去。〈引自台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三期p.35〉

1641年在聖路易斯堡有三門銅砲、兩門鐵砲,在聖薩爾瓦多城有二十七門銅砲、六門鐵砲,總計共三十八砲。1641年因荷蘭人從南方安平出兵征討遞招降書給西班牙太守,反遭西班牙人抵抗,兵敗襲失利後,西班牙人將島上置高處廢棄的聖安東堡得以重修,並在1642年增建島東木造堡壘完成。1642年8月21日荷蘭人突破聖路易斯堡火力,從島東峽谷登陸,摧毀木柵堡壘,佔領東側高地以火炮轟擊聖安東堡,8月22日佔領聖安東堡,造成山下聖薩爾瓦多城與街區天險俱失,8月26日西班牙不敵開城投降,戰後荷蘭人清點報告,接收西班牙大城有四稜堡,金屬砲二十二門、鐵砲七門;在山頂小城聖安東堡有類似金屬砲四門、鐵大砲一門;另外又有一木造堡壘,位在聖安東堡同高位置,有金屬砲二門;東側水道的聖路易斯圓堡有二金屬砲。以上堡壘共三十八門砲,四百四十六人。〈引自台灣文獻第五十四卷第三期p.37〉西班牙人以城堡和砲台防禦,因十七世紀歐洲人普用海船火砲作戰,港邊城堡興建成了防務要塞的重點,主城增設稜堡,是為了配合火砲、火繩槍等武器使用場所,可增加多方位的射擊角度。所以西班牙人在控制雞籠灣之後,首要工作就是修築城堡。在1626年到1636年間是西班牙人最重視雞籠防務與北台灣佔領的時期,城邦規模成果最大。1637年到1640年是西班牙人軍力衰退時期,1641年到1642年又因應荷蘭人攻擊威脅,西班牙人又重新修築堡壘。後來這些城堡都轉手給荷蘭人去處理,西班牙人從此遠離雞籠灣與福爾摩沙。

沒有留言: